此次包括鄭州暴雨在內的全球範圍內極端氣象災害頻頻出現,是全球氣候發生明顯變化的徵兆。面對天災,做好預警和危機救災工作體系非常重要,若因此停止、忽視海綿城市的建設,只會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迷途中越走越遠,天災會釀成更大的人禍。
2014年中國國務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構(試行)》,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啓動了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申報工作,鄭州是首批入選試點範圍的城市,到2020年,鄭州將投入534.8億元建設海綿城市項目。面對這場千年一遇的大暴雨,海綿城市瞬間失靈,繼而成為輿論攻擊的眾矢之的,將這場天災歸咎於人禍的聲量更大,只是不幸暴雨發生在鄭州。
太仰賴上級單位指示,地方單位面臨危機處理能力不足
目前中國的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共有Ⅳ級(一般)、Ⅲ級(較重)、Ⅱ級(嚴重)、Ⅰ級(特別嚴重)四級標準,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標示。而中國傳媒匯總鄭州市7月19日以來的氣象預警信號,發現從19日21時開始,鄭州市氣象台持續發佈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其中,鄭州市區及所轄六縣(市)多日降水量均達100毫米以上,甚至在7月19日晚,鄭州當地氣象局就已作出紅色預警。按照該級別防禦標準,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按照職責做好防暴雨應急和搶險工作,並且除特殊行業外應停止集會、停課、停業。
不過,礙於中國的人治大於法治的政治體制,中國的地方政府具有過於依賴中央政府的行政慣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單位不具備面對緊急災害時的應急決策權,尤其在縣鎮級的地方。在這場暴雨災害面前,不僅沒有試著賦予下級單位免責的緊急決策權,讓地方政府自己作風險的考量,缺乏災情上報的直報系統或綠色通道,也沒落實好預警不作為問責機制。
海綿城市的建設還得面臨人謀不臧的政治問題
當輿論質疑起海綿城市的預算花上哪去的同時?海綿城市建設工程並不能完全應對城市暴雨內澇,只有建構起源頭徑流控制系統、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城市水利防洪系統等城市雨洪管理四大子系統的基礎上,才能有望解決城市澇災害問題。依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各個城市在建設海綿城市時有不同的標準,海綿城市的建設只能應對中小雨的徑流蓄滯問題,通過滲、滯、蓄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避免形成洪峰徑流,同時將雨水資源化,促進水文循環。
防洪澇災害只是海綿城市的其中一個功能,其更重要的功能是改善微氣候條件,通過生態綠化改善城市的熱島效應,省下不必要的能耗,應對極端氣候變遷。隨著城區面積擴大,不透水面積增加,土地的蓄、滯、滲水能力減退,此外因城市在建設早期缺乏長期規劃,城區不斷擴張,但排水系統仍維持此前的標準,排澇能力也就隨之降低。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遠比解決水質問題的設計更加複雜,除了第一步的源頭控制系統,還包括管網建設、調蓄設施和水利防洪設施,當然還要面對更為複雜人謀不臧的政治問題。
面對經常性暴雨危機,鄭州處理經驗不如廣州
此次鄭州處理暴雨危機的經驗遠不如廣州,華南地區更常出現颱風、暴雨等惡劣天氣,發佈紅色預警後,市民會按照政府相關部門的要求停工停產、居家辦公,宣導民眾有意識地減少外出。除了鄭州之外,中國有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老舊城區,人口密度大、建築物集中、土地稀缺、拆遷成本高昂,難以在短期內進行高密度的海綿城市建設,對排水管網進行升級改造也舉步維艱。
對於鄭州投資534億元建設的海綿城市引發人禍的說法,海綿城市是一個綜合建設的概念,一些相關的水利工程、民生工程也應該是包括在內的,在理解海綿城市建設時,不應將其與一些雨水管網、地下蓄水池等工程型、應急排澇措施混淆。
職此,筆者認為此次包括鄭州暴雨在內的全球範圍內極端氣象災害頻頻出現,是全球氣候發生明顯變化的徵兆。面對天災,做好預警和危機救災工作體系非常重要,若因此停止、忽視海綿城市的建設,只會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迷途中越走越遠,天災會釀成更大的人禍。
作者 / 林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