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戰怎麼進行,最後所得證的也是升學主義自身,很難會是科系內「所學」或科系下「個人的差異」等等,因為這些內容都太過缺乏「共識」,而為了追求共識,討論最後不是引導向學歷的求職用途,再不然便是取得的難易程度。戰校所忽視的,一來是個人在標籤外的能動性。二是在功利之外,科系所能帶來的知識或價值。而一旦忽視了這兩點,所有爭辯,都只能停留在確認升學主義的共識,無法有真正的進展。
今天只要在Dcard的搜尋欄輸入學店兩個字,就會跑出數千筆的搜尋結果。在網路論壇上,戰「學店」、戰「糞系」,一直都是筆戰的核心焦點,學歷戰士更不限於現役的大學生,認真追查,甚至找得出畢業二三十年的「大學長」還在網上活躍,頂著校系名字對外出征,或伸張校格。論戰的現象能說是把學歷相同,但身分(貧富、年紀)各異的眾人劃分進同一陣營,不同陣營,則相仇相殺。在匿名世界,既透過學歷識別敵我,又不須存一分口德,只求刀刀見血。
首先戰校,可以理解成升學主義在網路社群上的再現;但不僅僅是再現觀念,網路論壇以校系作為個人識別的機制,更助長了個人的標籤化,而校系認同,以及與校系外的區隔,都在這種機制中獲得了強調。
從PTT,將申請帳號用的學校IP顯示於貼文的下方;到Dcard,每位貼文者都被標示成 ○○大學△△科系的男(女)同學,學校與科系儼然成為個人識別的標籤,在匿名的討論氣氛中,校系作為辨識要素,則又獲得了合理性。每當貼文內容愚蠢白痴時,人們傾向與校系進行連結,像是「學店生不意外」或「讀到台大還不會動腦嗎?」這類開戰的起手式,充斥在許多貼文串當中;而當貼文內容涉及到校系之間的比較,不管初衷是否理性、討論與否,內文與身分連結的思維都會再度被啟動,討論串注定「歪樓」,學歷筆戰於是一發不可收拾。
學歷的標籤在PTT,很早就形成一系列的玩梗。比如政大的119,被網友戲稱為東方哈佛,118則充斥「天大地大台科大」的反串。玩梗中,都內含著戰校的意味,如東方哈佛一語,最常用在文理組筆戰的語境中,來貶抑(被看作)文組代表的政大;天大地大台科大,則多用來諷刺科大的「龍頭」地位,前者可以說是「文/理」組筆戰的縮影,後者則隱含「普大/科大」的戰場,此中確立起了二三類科系優於一類,而普大又優於科大的升學金字塔。當反串的用語朗朗上口時,藏於其後的霸權,也會在意識中潛移默化,進而被接受。可以說論壇上的這些標籤,既再現了升學主義,也在鞏固網路世界外的分類意識。
從戰校的現象,我們可以了解網路筆戰中,學歷的標籤往往化約個人,個人的智商與出路只會被視為該學歷的延伸;而標籤本身,都是在強調升學主義的共識。標籤下極力申辯的個人,於是都只代表升學金字塔中的特定階層,筆戰怎麼進行,最後所得證的也是升學主義自身,很難會是科系內「所學」或科系下「個人的差異」等等,因為這些內容都太過缺乏「共識」,而為了追求共識,討論最後不是引導向學歷的求職用途,再不然便是取得的難易程度。戰校所忽視的,一來是個人在標籤外的能動性。二是在功利之外,科系所能帶來的知識或價值。而一旦忽視了這兩點,所有爭辯,都只能停留在確認升學主義的共識,無法有真正的進展。
作者 / 扈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