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在網路上,都不是抱著「學習的心態」,而是想要尋找到「證明我的想法是對的」言論、資訊,以及想要「說服別人」。…若我們抱著學習的態度,放下自己強烈的主觀意志,面對各種反嗆的言論,至少可以做到不被所傷。…《莊子》的「無為」,恰好可以幫助我們調整自己的心態,來面對現代生活的網路文化。
現代生活離不開網路與社交媒體,但不少研究和報導(連結)都指出,網路與社交媒體容易帶給人們生活上更多的負面情緒,特別是面對網路上的各種嗆聲(連結)、酸語,我們該如何自處?
《莊子》作為重要的古典智慧,其提出的「無為」恰好對現代人的生活有重要的啟發。
《莊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無心而為」。這裡的「心」是指意圖、目的,「無心而為」是指不帶有意圖、目的地對周遭事物的回應,這個回應過程即是「順應自然」。「順應自然」的「自然」是一種「自然之理」(在庖丁解牛的寓言裡稱之為「天理」),針對特定的具體事物,依據其脈絡給予適宜地回應。我們會被「物」所傷,通常是因為我們的行為都帶有強烈的意圖或目的,而意圖或目的受挫,自然會感到痛苦。故《莊子》強調的「心齋」正是要幫助我們消除內心的意圖、目的、意念。 《莊子》並不是鼓勵我們要逃避周遭事物,而是提供一個實踐方法,讓我們在與週遭事物互動、交涉的過程,能夠做到「不自傷」與「不傷物」。
在網路上,面對各種情緒化的謾罵和反嗆,我們會受其影響而有情緒的起伏變化,憤怒、急躁、焦慮等,很大原因是因為我們想要「說服別人」和「證明自己是對的」。「說服別人」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意圖和目的,一旦把這個意圖強加在別人身上,自然會受到很大的反彈,若你再反駁他的看法,通常也會換來更大的反嗆,如此一來一往,既傷了自己,也傷了別人。
莊子的「無心而為」並不是要我們不做出任何判斷,更不是要在網路上禁言,而是轉化一種方式來採取行動,不要一開始就帶有「說服別人」的意圖,可以試著進入對方的觀點脈絡,以「邀請」的方式來請對方試著談談看他這樣的觀點有甚麼好處、支持的理據以及可能會遭遇的挑戰或難題。這裡並不是要「說服別人」,而是敞開心胸,依循對方的脈絡來思考問題,並從中學習。若我們抱著學習的態度,放下自己強烈的主觀意志,面對各種反嗆的言論,至少可以做到不被所傷。
通常我們在網路上,都不是抱著「學習的心態」,而是想要尋找到「證明我的想法是對的」言論、資訊,以及想要「說服別人」。《莊子》的「無為」,恰好可以幫助我們調整自己的心態,來面對現代生活的網路文化。
作者 / 陳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