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只是徒具形式的走過場,就為一句提升國際競爭力。況且好不容易透過政大學生提起訴訟,才破除了畢業語文門檻的枷鎖。…如今是否可能又走回頭路?英語只是語言工具,如同其他語言,都可以打開世界的大門,重要的是,你有無學習興趣與動機。
為達成政府力推「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教育部制定「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13日才曝光馬上引起議論為痴人說夢。
失敗原因無他,不外台灣缺乏語言、教學環境等基本問題。「雙語國家」政策,希望加強大學生英語能力,未來可直接軌國際產業,立意良善。但也再現過去「增強英語能力是否等於增加國際競爭力」的疑問。
首先,是否每個人都須具備與國際競爭的英語能力?此外,僅憑教育部設下的英語門檻,就真有辦法提升競爭力?換算CEF(歐洲共同語言能力分級架構)B2等級為國內大學生常考的多益為例,為785分,換算托福則為87分。
單純以分數換算不是問題,但大學英語門檻經常是挑簡單的考,有出國深造意願者對於考全民英檢或多益興趣不高,因為毫無參考價值。歐美大學多要求至少托福、雅思作為語言測驗,受限於難易高和報名費昂貴,若只要滿足學校語言能力要求,學生多選擇多益。不僅報名費較低,聽力、閱讀有機會速成,也符合台灣考試習慣。
如今若按照教育部計畫加強「說和寫」能力,大一的大班制英文課頗有執行難度,而語言測驗都有其定位,端看以日常、商務對話或學術運用為目的。
若以政府所定之遠大理想來看。坦白說,785分多益程度幫助不大,即便額外考口說和寫作,可能都難以達到第一階段連結專業領域的目標,更別說要出國打國際賽。
未看先猜,教育部所設定的標竿大學或學院,必定都為頂尖大學、院校,除了20%為全英文授課外,以入學英文成績級距來看,本就靠近頂標,馬上達到B2等級並非難事。既然如此,教育部何必訂定早已達成的計畫多此一舉。
而且過去各校也有以提升競爭力為由,制定英語畢業門檻,結果是考試、補教業者大發利市,準畢業生為考過門檻焦頭爛額,若考試未過再參加補救課程,才能領取畢業證書。
多少人只是徒具形式的走過場,就為一句提升國際競爭力。況且好不容易透過政大學生提起訴訟,才破除了畢業語文門檻的枷鎖。
如今是否可能又走回頭路?英語只是語言工具,如同其他語言,都可以打開世界的大門,重要的是,你有無學習興趣與動機。
作者 / 陳冠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