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接收天然氣的碼頭,就需要再蓋新的堤防,可能會造成突提效應,使沙土堆積在礁岩上,破壞千年歷史的藻礁生長。再者,不論是興建過程中,或是未來營運階段,都可能出現傷害生態的風險。究竟在面對複雜議題時,我們所期待的結果是什麼,我們是否在了解正反兩方的立場與擔憂後,才進行決定呢?
隨著公民社會的健全,再加上資訊流通性提升,人民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監督政府,而是可以透過公投的方式,直接參與決策,然而,我們下決策之前,真的了解結果是什麼嗎?舉以核養綠公投,乍聽之下是先使用核能發電來度過能源轉型,等到風電、太陽能等綠電佈建完成後,再逐步淘汰核能電廠,降低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因使用的燃煤燃氣發電,而造成空氣污染。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從公投主文來看,僅有是否支持『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而電業法第95條第1項是:「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114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也就是如果廢除這條規定後,僅僅是讓政府沒有廢除核電的時間壓力,並不會直接影響政府能源政策,更不代表廢止後,政府就不會提高燃煤燃氣佔比。這樣的結果不僅沒達到我們預設結果,更讓政府有藉口不廢除核電。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反同婚公投也是一樣,字面上可能會以為,這個公投會讓同性伴侶無法結婚,但實際上並不是,僅是透過專法來讓同性伴侶取得婚姻地位。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公投的宣傳口號,常常會導致民眾誤導,而我們在簽署的過程,又常受到人情壓力、時間壓力等,使我們在尚未了解細節之前,就簽了連署書。
而近期的公投案又更加複雜,像是反萊豬公投,雖然字面上與實際上的公投內容是一樣,但背後涉及了台美貿易談判,美國一向認為台灣的美豬禁令為貿易障礙,而美國法律也沒有明訂要標示是否含有萊克多巴安,如果這項公投通過了,美國會不會認為這是新的貿易障礙?且台灣現有法規已有產地揭露的規範,如果僅擔心吃到美豬,那還有必要通過這個公投嗎?
最後,有關於藻礁的公投,目前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預定地,就位於觀塘工業區的,也就是發電廠所在地,建在該處可以說是最有經濟效益。而如果蓋在台北港,再透過地下管線牽到觀塘電廠,中間可能面臨徵收民用地的反抗,以及如果管線出意外了,可能會比高雄氣爆事件嚴重。
但蓋接收天然氣的碼頭,就需要再蓋新的堤防,可能會造成突提效應,使沙土堆積在礁岩上,破壞千年歷史的藻礁生長。再者,不論是興建過程中,或是未來營運階段,都可能出現傷害生態的風險。究竟在面對複雜議題時,我們所期待的結果是什麼,我們是否在了解正反兩方的立場與擔憂後,才進行決定呢?
作者 / 楊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