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20年來的修憲都是邊走邊改、分期付款式的民主,從未仔細去規畫國家的未來,才會造成權責不分的亂象;對於青年世代的參與空間,也是「擠牙膏」式的釋出,…以致於國家發展缺乏充足動能,積累的多重問題最終使青年世代往往因對未來失去希望而不願生育,長此以往對於國本傷害甚深,…呼籲國會可以放下政治角力的考量,共同將台灣國家利益置於第一優先,跟青年世代一起挽起袖子去搶救我們共同的未來。
2020年除了武漢肺炎衝擊全球,台灣有兩大新聞與青年世代緊密相關,其一是國會三讀通過民法修正案將成年年齡下修至18歲,其二是內政部人口統計在「人口自然成長」方面首度迎來了「死亡交叉」。
台灣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一事,源自於新生兒人數創下史上新低,學界普遍認為年輕人不敢生的關鍵包含經濟因素、房價問題、消費主義以及工時過高;而民法的修正讓台灣社會正式迎接「新成人」時代來臨,青年世代免除了民刑二法之間「薛丁格的成年」尷尬困境,可以更無礙地參與商業活動、社會團體運作,為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都釋放了新的動能,也落實了多項權責的一致、減少法規與青年世代現實生活的脫節,同時國會為了減少衝擊還特別要求2023年元旦開始正式實施。
然而,要搶救未來,獨獨透過修正民法第12條讓18至20歲之間的國民可以自由參與經濟活動,依然是不夠的;青年世代不只需要們儘早自主負責生活事務,更應該積極參與到公共治理與公共政策與決策中,加拿大政治科學大家David Easton說過,「政治就是權威性的價值分配」,是而在如何透過改變資源分配方式來搶救未來的目標上,有必要讓青年世代一起參與其中。
2017年《公投法》修正案首度將公投年齡下修至18歲,2020年底高懸近百年民法成年門檻終得下修,在逐步消除吝亂的「成年門檻們」的進程中,只剩下「參政權」受憲法第130條及修憲門檻束之高閣中達七十餘年,2015年近乎可以啟動的第8次憲改最後仍因朝野協商破局而宣告失敗。如今,國會政黨版圖大不同,本屆的立法院修憲委員會面對社會高度共識的18歲參政權已無迴避妥協的空間,必須完成「兩階段修憲」以完成民主深化、落實世代正義,並透過改革政府及國家體制與基本國策以因應新時代國家發展之需求。
回顧憲法歷史,台灣近20年來的修憲都是邊走邊改、分期付款式的民主,從未仔細去規畫國家的未來,才會造成權責不分的亂象;對於青年世代的參與空間,也是「擠牙膏」式的釋出,充滿拉扯、拖泥帶水,以致於國家發展缺乏充足動能,積累的多重問題最終使青年世代往往因對未來失去希望而不願生育,長此以往對於國本傷害甚深,「人口負成長」的出現已經是一大警訊,呼籲國會可以放下政治角力的考量,共同將台灣國家利益置於第一優先,跟青年世代一起挽起袖子去搶救我們共同的未來。
作者 / 冼義哲(青年佔領政治共同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