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不顧美國盟友的反對,更將自身平日堅持的人權價值束之高閣,而與中國達成經貿共識,說穿了《歐中投資協定》證明:國際上沒有永遠的朋友與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2020年的最後一天壓軸,談了七年的《歐中投資協定》(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CAI)「趕工」成局,堪稱全球政經的重磅消息。
為什麼要說「趕工」呢?這份投資協定源自2013年開始首輪談判,但雙方卻因各種原因,諸如中國人權問題(如新疆「再教育營」和香港反送中運動)、歐洲政治問題(如英國脫離歐盟與極右民粹浪潮)、雙方產業衝突等等,卡關了很長一段時間都難有進展,然在2020年下半年起突然進展迅速,最終在年底時達成原則上的共識。未來中國將解歐盟企業的投資貿易壁壘,同時歐盟也會對中企開放部分投資領域。
那是什麼導致協定「趕工」成局呢?主要是德、美兩個國家因素,加以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助攻下使然。
首先,《歐中投資協定》能在半年內趕進度達陣,德國「功不可沒」,因為此時該國正是2020年下半年的歐盟部長理事會輪值主席(該主席每半年輪值一次由各歐盟成員國政府首腦輪流擔任)。德國在中國有龐大的商業利益,尤以汽車工業為重,然而新冠病毒重創歐洲,德國急需中國的龐大市場以挽救經濟,當然同受疫情影響經濟的中國也能藉此以歐洲為破口來突破美國的抗中包圍網。
2021年梅克爾將卸任總理,這份協定的促成不但能確立其與美國保持「適當」距離,以捍衛歐洲「自主性」的歐盟路線方針,更能成為她在下台前的「政經遺產」。
再者是美國,自川普上台後,由於其「美國優先」及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美國雖與歐盟共享自由民主價值,然雙方關係卻急遽惡化,尤其美方築起貿易壁壘對許多歐盟產品加徵關稅,更令歐洲國家大為光火,使得美歐關係難如從前的穩固。近來的美國正飽受總統大選的選後動盪及新舊政權面臨交接的「空檔」,加以疫情的襲捲讓美方已自顧不暇,更給了歐盟與中國趁機經貿合作的機會,此刻美國朝野對《歐中投資協定》的批評宛如狗吠火車般無濟於事。
歐盟不顧美國盟友的反對,更將自身平日堅持的人權價值束之高閣而與中國達成經貿共識,說穿了《歐中投資協定》證明:國際上沒有永遠的朋友與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作者 / 賴彥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