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單邊主義已成美國既有的外交政策走向,當川普時代的美國政府已在北約軍費與敘利亞內戰問題和歐盟唱反調,致使歐美雙方互信不再,即便主張重回國際多邊框架的拜登上台,亦難翻轉此趨勢,就如同川普近期一再強化的制裁中國官員政策,同樣限制新任總統在「定錨」的抗中架構下難以易轍。
2020年12月30日,歐盟與中國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據外媒報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始於2013年,主要內容包含中國市場向歐盟開放,禁止中國強制轉移歐盟企業技術,及規定中國政府對中企補貼需透明化等面向,但因中國始終不願取消對歐盟企業的投資限制,致雙方談判陷入僵局。然而,該協定在中國於前述面向作出重大讓步下,與日前在香港問題、新疆人權等議題對中國譴責的歐盟趕於2020年底完成簽署,即使拜登團隊內定國家安全顧問的蘇利文日前已發文表達對此協定的擔憂,並呼籲歐盟應先與美國政府磋商,但未促使德國與法國主導的歐盟改變立場,協定仍舊如期完成談判。
停滯多年的談判僵局何以轉瞬突破?以下就從中國與歐盟兩方立場分別論之。
在中國方面,隨著中美貿易戰及美國制裁中國企業之勢愈演愈烈,造成全球產業的供應鏈重組,諸多外資企業紛紛轉移到東南亞或印度投資,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重創下,連官方智庫都坦承現今消費需求不足問題嚴重,而這導因於中國薪資成長下滑與就業市場惡化,這也足以解釋中共在2020年4月間提出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與保基層運轉的「六保」措施。在中國經濟局勢險峻下,強化與其他經濟圈的互動關係,便是突破美國經濟封鎖的最好方式,所以中國甫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後,又加緊完成《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既促成協定內的國家投資中國市場,也增加中企在這些國家的投資機會,以提振疲軟不振的經濟;《中歐投資協定》同時為北京帶來戰略利益,在美國準總統拜登宣示展開「聯歐抗中」之際,中國在其就任前即透過協定簽署拉攏歐盟,將使美國新政權的外交布局出現破口,為拜登亟欲重建的歐美同盟蒙上陰影。前述經濟與外交上的成功,有助於總書記習近平為2022年的中共20大連任鋪路。
至於歐盟方面,歐盟國家在疫情持續延燒與英國脫歐的影響下,同樣面臨經濟寒冬,歐盟委員會的數據就指出,2020年歐元區的經濟約萎縮7.8%,若和中國簽署投資貿易協定,歐盟企業不僅可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甚至還可入主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架構下的15國市場,這些國家和歐盟的產業結構具互補性,對於歐盟的經濟來說,絕對是一大強心針。附帶一提的是,協定的簽署,並不意味歐盟在香港問題、新疆人權議題上已向中國妥協,如協定中即要求中國遵守國際勞動組織的規範,顯現對中國人權問題的關注。
經濟誘因之外,歐盟與美國關係的惡化亦促成協定的簽署,雙方交惡係源於經貿和地緣政治的衝突。在經貿上,《外交政策》的分析就指出,雙方在諸多產業領域都是競爭關係,因此會加徵對方的關稅,以保護自家產業;再來地緣上,攸關歐洲安危的就是中東動盪以及區域強權俄羅斯的軍事威脅。而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川普,採行的單邊主義佈局都有違歐盟的利益,首先在中東的敘利亞內戰問題上,親土耳其政府的川普,於2019年10月撤離駐敘利亞美軍,放任土耳其進軍敘利亞東北部,攻擊歐盟支持的庫德族,並導致已有俄羅斯參與的敘利亞內戰更加混亂。
除敘利亞內戰問題與歐盟唱反調,奉行單邊主義的川普,任內相繼單方面退出多項國際軍備控制條約,包括美俄在內35的締約國可相互進行非武裝偵察飛行的《開放天空協議》,對減少核武數量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中程導彈條約》,這讓已吞併克里米亞與左右白俄羅斯政局的俄羅斯,能肆無忌憚地擴張軍備及介入區域局勢,增加歐洲面對俄羅斯軍事威脅的地緣風險。
更讓雙方關係雪上加霜的是,美國要求歐盟諸國多負擔北約的軍費,並自德國撤軍。美軍約有3.5萬人駐紮在德國,在2020年6月15日,川普以「德國拖欠北約軍費」為由,稱將把駐德美軍人數從3.5萬人減至2.5萬人。從敘利亞內戰問題到美軍撤出德國,美國與歐盟毫無協調合作的景況,在在印證法國總統馬克宏所説的「北約正經歷腦死」。
儘管川普續任無望,然在美歐關係上,已對繼任的拜登設下「路徑依賴」,意即行動者一旦就制度選擇特定的方案,後續的發展路徑將傾向沿相同方向增強既有模式,而排除其他的替代方案。以此論之,當單邊主義已成美國既有的外交政策走向,當川普時代的美國政府已在北約軍費與敘利亞內戰問題和歐盟唱反調,致使歐美雙方互信不再,即便主張重回國際多邊框架的拜登上台,亦難翻轉此趨勢,就如同川普近期一再強化的制裁中國官員政策,同樣限制新任總統在「定錨」的抗中架構下難以易轍。至於與美國不再同氣連枝的歐盟,不樂見美國或中國單極稱霸的全球局勢,亟欲壯大自身的經貿實力,成為中美以外的「第三極」,而藉由《中歐投資協定》孕育歐盟的戰略產業,就是歐盟壯大實力的重要關鍵。
作者 / 王昱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