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進口萊豬是換取國家利益的必要條件,那麼政府一來最好盡可能藉此爭取到實質的貿易協定(如BTA),同時也該負起保護人民健康的義務,如進口前確實檢驗,退回不符合的肉品;落實肉品源頭標示(就像美牛),從餐廳至小吃攤都定時抽檢、稽查肉品,如果這些業務都能確實執行,才能讓人民有充分機會自主選擇,而不用被動接受可能存在的風險。
明年元月,我國將可能開放來自美國的瘦肉精豬肉(以下稱萊豬)與30個月齡以上的牛肉,引起民間與政府大量的議論和攻防,仿佛重演2012年的反美牛運動一般,只不過執政黨正是當年帶頭反對的在野黨,這樣立場的轉變也確實相當劇烈,引起相關批評;而當時的執政黨變為在野黨,看似也扮演2012年時的在野黨立場,以為人民健康把關為立場,在立法院進行至今十次的杯葛,並且提出要求地方肉品「零檢出」、要求政府召開食安會報,以及赴美查廠等等訴求(第五次杯葛時),呈現和政府僵持不下的狀態。本文會逐步從萊豬進口的背後脈絡談起,再論及萊克多巴胺的檢驗與人體影響,最後提出面對萊豬進口,政府應該有什麼作為,希望能以較理性的角度來分析這件常被情緒綁架的議題。
萊豬進口的背後脈絡
萊豬的進口,讓許多人不解,也感到不滿,而為何選在現在進口?筆者認為,國際間的經貿交流,背後一定有其政治目的,而外交部也曾在被質詢時強調,開放萊豬進口是為了「國家利益」,這麼一來,意思已經很明顯,這項政策針對的是美國,而允許進口美國的肉品,可視作給美國的善意,在台美關係密切的此時,決定開放萊豬進口的背後,是否帶著以此交換更多合作的希望?
筆者相信,萊豬進口必定是執政黨用以處理與美關係的一份籌碼,只不過,是否政府有把握能換來什麼協定?在美國目前面臨政權更迭的時期,只怕未來仍充滿了變數,而政府和民眾的最大觀點落差,應是前者將開放視作國際政治議題,但對於後者來說,這是一個民生議題、健康議題,而對於萊克多巴胺的恐懼,早在2009、2012年反美牛時便已種下,而不可能在一夕之間接受。在萊劑被視為洪水猛獸的當下,政府又會做些什麼來應對?種種憂慮也許就是反對聲浪的主因。
萊克多巴胺的影響、檢驗與爭議
萊克多巴胺,被美國的養殖戶用於飼料之中,增加豬牛身上瘦肉的比例,因此得名「瘦肉精」。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食用肉品中的低劑量萊克多巴胺對人體有什麼負面影響,不過,這並不等於「萊劑對人體無害」,而是「目前不知道人吸收肉品中的萊劑有無負面影響」,因此仍然存在有害的可能性。
最具爭議的是,當年反對美牛開放進口時,民進黨打著「反毒牛、反出賣、反欺騙」之名大動作反對,要求零檢出,而之後轉為接受通過的CODEX國際安全容許值。在蔡英文宣布進口萊豬和30個月以上牛肉時,民眾的反對,或許來自對瘦肉精的提心吊膽,也可能是感覺被「背叛」,因為曾經帶領他們反對的人,卻也是現在決定開放的那群人,這之中的立場轉變,只怕民眾一直是缺席的,但又成了被影響的主要對象,怎麼能不感慨?
接下來討論,在野黨於許多縣市自行訂定的肉品「瘦肉精零檢出」條款。衛福部食藥署曾在2013年引用台灣大學化學系何國榮教授的說法解釋,「零檢出」實務上有困難,因為隨著儀器更靈敏,就更不可能零檢出,但檢驗出來的也常常是非常低的濃度(如1ppb,十億分之一),卻不可能是「零檢出」。因此,更實際的應該是以容許值(10ppb)為標準進行檢驗,並且禁止進口不符合標準的肉品,而不是一昧的追求無法達成的標準。
面對萊豬可能進口,政府該做什麼?
我們對於萊克多巴胺的疑慮,大多來自對未知的恐懼,害怕萊劑對人體潛在的負面影響,也擔心進口豬肉流入市面後我們沒有區辨的能力,而不知不覺吃下肚;因此,如果進口萊豬是換取國家利益的必要條件,那麼政府一來最好盡可能藉此爭取到實質的貿易協定(如BTA),同時也該負起保護人民健康的義務,如進口前確實檢驗,退回不符合的肉品;落實肉品源頭標示(就像美牛),從餐廳至小吃攤都定時抽檢、稽查肉品,如果這些業務都能確實執行,才能讓人民有充分機會自主選擇,而不用被動接受可能存在的風險。
作者 / 徐華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