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國防戰略確實以強化海空軍,要將中共抵擋在台灣島嶼之外,但大家擔心的是,在中國投注龐大資源在國防發展上,兩岸軍事實力越發不平衡的強況之下,原本的國防戰略想定確實有調整空間,更需深思一旦無法禦敵於境外,下一步我們該怎麼做。而吳怡農透過拋出「國土防衛部隊」這個構想,雖引起爭議,但若能帶來討論,促進國防改革亦不是壞事,而長年不變的國防戰略確實也有該調整之處。
近期退輔會主委馮世寬稱吳怡農是渣男、更說不要聽他的意見,即使後來改稱吳怡農是充滿智慧的人。但馮主委激烈的反應令外界有不少遐想,吳怡農提出的「國土防衛部隊」概念,與現行政策有何牴觸,以至於引發馮世寬如此強烈的反擊,不少人霧裡看花。
吳怡農提出的概念,其實非吳怡農所獨創,最早可以在吳創辦智庫壯闊台灣網站上看到,一系列名為「時間問題」的翻譯報告,此報告由美國喬治梅森「安全政策研究中心」出版,原標題為「A Question of Time: Enhancing Taiwan’s Conventional Deterrence Posture」,是一群結合學者、美軍等針對台灣面臨中國武力逼近時,我們的國防政策應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來達成重層嚇阻的效果,增加中國攻打台灣的成本與風險。
在該報告中就有提到,建議台灣應該成立一個結合警消、民防及後備軍人的守備單位,亦使用了「國土防衛部隊」一詞,以及相對於購買昂貴的先進軍事載具,台灣更應該將有限的資源投注在非展不對稱武器,包括智慧水雷、無人機、可移動式飛彈與3D列印等。原因是,該報告認為,台灣花大筆預算去購買如F-16V、潛艦國造等,這些先進設備對中國都是高價值目標,開戰時可能會成為第一波被摧毀的對象,然而發展無人機,則可以分散中國攻擊的風險,並在第一波攻擊下存活下來,持續的對中國登陸部隊造成騷擾。
國土防衛部隊亦是基於此構想下,為了分散台灣軍力,不至於在灘頭決戰消耗殆盡,而是盡可能保留戰力,持續抵抗中國進行更深入地登陸,這也是對中國入侵「重層嚇阻」的具體展現。
事實上,台灣除了購買昂貴的先進戰機以外,其實也同時購入了許多不對稱武力,如魚叉飛彈(反艦)、刺針飛彈,以及海上衛士無人機等等,與這份報告建議並無太大違背之處。最大的差異在於,現行後備召集制度,雖改革成更加精實、訓練時程更長,仍是建立在後備軍人是補充第一線戰鬥人員戰損時的預備軍,這在過去以徵兵制、兵役長的制度下仍屬合理,但現在已逐漸朝向專業化的職業軍人制度,亦即即使透過更嚴格的教召,也難以彌平一年兵、四個月兵與第一線戰鬥部隊的戰力落差。
也就是說,國土防衛部隊,透過在社區及與其他單位的配合,在共軍深入台灣社區的時候有效抵抗,但這也隱含了台灣的國防能力沒辦法「殲敵於灘頭」,亦即傳統武裝力量的失敗,無怪乎軍人出身的馮世寬反應如此激烈。
然而,現行國防戰略確實以強化海空軍,要將中共抵擋在台灣島嶼之外,但大家擔心的是,在中國投注龐大資源在國防發展上,兩岸軍事實力越發不平衡的強況之下,原本的國防戰略想定確實有調整空間,更需深思一旦無法禦敵於境外,下一步我們該怎麼做。而吳怡農透過拋出「國土防衛部隊」這個構想,雖引起爭議,但若能帶來討論,促進國防改革亦不是壞事,而長年不變的國防戰略確實也有該調整之處。
作者 / 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