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貿易優惠」或是「零關稅」,台灣的經貿獲利都不大。而且,台灣對「脫歐前」的英國是有貿易禁令,但對「脫歐後」的英國,卻反而有了開放清單,我們對「脫歐前」的英國與「脫歐後」的英國,彷佛是兩個不同的角色認知。不是嗎?單純就「做生意」的經貿態度或規範,好像不會也不該有前後這麼大的反差行為。是不是呢?
國際參與一直是台灣的期盼與目標。在討論ECFA會不會結束的同時,最近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也安排了我國對英國的開放清單的議程,也由於英國自110年1月1日起,「脫歐後」的英國將成為GPA個別會員,英方盼我方將該「脫歐前」項目維持不變開放給英國。到底是不是「在商言商」呢?
舉例而言,軌道建設採購很多都是國際標,我方廠商參與難度極高。此外,台灣出口英國前10大HS2位碼產品與台灣出口歐盟產品大致相同。電機與設備雖是我國向英國出口的最大宗產品,但僅占我國該項產品出口之1.04%,該產品在英國之市占率2.61%。
換句話說,我們與英國的經貿利益並不大。還有,給予英國的開放清單,內容要點主要包含三大項次清單:「財物」、「服務」以及「運輸」。就前瞻建設的經費約逾4,000億元來看,其中軌道建設匡列了逾1,000億元,大約25%,四分之一的強比例。
以「國艦國造」、「離岸風電」為例,政府對於建設是以「本土化」為目標。現在,第一、對英國的開放清單,是不是與「本土化建設」(尤其是軌道建設)有競合關係?
第二、請問:由於台灣一直想要國際參與,如果「脫歐前」的英國跟台灣採購,是比較便宜的,「脫歐後」反而變貴,甚至英國不願意採購,是不是才有這個開放清單?
若是為了讓英國對我採購,那麼是不是將「脫歐後」的英國,視為是我們的國際貿易夥伴?如果是如此,我們知道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經貿是「零關稅」,那麼請問:我們給「脫歐後」的英國的這三大清單是「貿易優惠」?或是「零關稅」?
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指出,英國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脫歐後」的英國,在短期內最重要的影響為英鎊貶值與金融市場動盪,使「英國購買力下降」,以致英國的進口需求緊縮。
其實,不論是「貿易優惠」或是「零關稅」,台灣的經貿獲利都不大。而且,台灣對「脫歐前」的英國是有貿易禁令,但對「脫歐後」的英國,卻反而有了開放清單,我們對「脫歐前」的英國與「脫歐後」的英國,彷佛是兩個不同的角色認知。不是嗎?
單純就「做生意」的經貿態度或規範,好像不會也不該有前後這麼大的反差行為。是不是呢?所以,請問蔡政府:我們這份對英國的開放清單的目標,究竟是為了「做生意」?或是為了「搞政治」?
作者 / 孫聖育(作者現為資深國會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