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上,即使是染疫後絕大部分不嚴重的年輕人,BMI 高的年輕人出事機率也比較高,專家建議,體重過重的人還是儘量避免感染,以確保安全。減重,能帶來立即性的好處。在瘟疫蔓延時,減重的理由又多一個。
不同人罹患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後的症狀差異很大,高齡、體重過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特徵的族群,重症的風險較高。即使表面健康,體重過重的人也更容易出現嚴重的症狀。
統計上,體重或 BMI 和症狀輕重的關聯性很明顯。一項研究分析約 40 萬位感染者,發現比起一般體重的感染者,體重過重者住院的機率高出 113%,進加護病房的機率高 74%,死亡率高 48%。
另一項研究分析美國 1.7 萬位住院的感染者,當中有 29% 過重(overweight,BMI 介於 25 到 29.9),48% 肥胖(obese,BMI 超過 30)。美國人口大約有 32% 過重、40% 肥胖;一些專家認為,美國過重與肥胖的人口比例高,所以疫情中死傷慘重。但是要注意,各國、不同研究對「過重」的定義不一樣,不能直接比較。
對英格蘭 33.4 萬人的分析則指出,BMI 高低和住院比例呈現正相關,尤其 BMI 超過 35 的人住院比例大幅增加。美國、歐洲和許多國家,多半只有比較嚴重的感染者才會住院,因此住院可以作為症狀輕重的指標。
體重較重或 BMI 較高的人,感染後症狀嚴重的機率也比較高,這是為什麼?體重可能造成的影響非常複雜,以下是一些推論。
體重會影響生理與免疫系統。生理上,脂肪組織會壓迫肺部,令肺部和心血管的負擔增加;體重較重的人形成血栓的機率也比較高。這些因素都使得 BMI 高的人,感染病毒以後更危險。
免疫系統方面,脂肪與免疫組織在某個程度上是互斥的。 脾臟、骨髓、胸腺這些免疫基地,假如儲存脂肪細胞愈多,免疫細胞就會愈少。
另一方面,過重也可能惡化免疫細胞的品質。以小鼠為材料的實驗指出,過重狀態下的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後,T細胞的作用較差,對病毒的殺傷力減弱,而且記憶T細胞的尺寸也比較小。
人類和小鼠未必完全一樣,不過有觀察發現,接種流感疫苗卻仍然感染流感,過重者是一般人的 2 倍。這件事提醒我們,相關的臨床試驗,不論藥物、療法、疫苗,都必需考慮高 BMI 這項因素,因為體重可能影響疫苗的效果,而過重的人又是比較危險,更需要關注的。
肥胖有些衍生的社會議題。例如美國疫情中原住民的受害程度比較高,由於各種因素,美國原住民常有健康狀況不佳、體重過重的問題,應該是他們受害更嚴重的一項原因。更常見的問題是,胖的人在社會上受到歧視,影響就醫意願;至少在美國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在瘟疫肆虐的焦慮下,也有些人過度飲食,短期內令體重明顯上升,反而增加風險。
統計上,即使是染疫後絕大部分不嚴重的年輕人,BMI 高的年輕人出事機率也比較高,專家建議,體重過重的人還是儘量避免感染,以確保安全。
減重,能帶來立即性的好處。在瘟疫蔓延時,減重的理由又多一個。
延伸閱讀:
Why COVID-19 is more deadly in people with obesity—even if they’re young(連結)
作者 / 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