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內儼然有一支「英系」的新派系成形。就筆者觀察,這支派系的意識形態,與在2000年為黨內選戰中傾倒的美麗島系相當接近。從政治史看來,美麗島系在國族認同之統獨、意識形態之左右,事實上都不如其他派系來的明確。但是「反威權」這一立場,卻是從1979以來始終不變的。
近期美牛美豬開放之爭議,朝野上下都對政府施政有大小不一之微詞。唯獨久未現身的施明德,以開放肉品是台灣不得不的選擇為由,力挺蔡英文政府之施政。這條新聞似乎篇幅不大,但筆者認為,其中可見施氏與蔡政府,有相當程度的共識。似乎有些蛛絲馬跡顯示,因蔡英文執政而新興於民進黨派系之林的「英系」及其意識形態已有發展成成熟政黨的特質。
黨派一定有其理念,但理念的「重心」,是可以因擺放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分別的。綜觀當前各大黨,民眾黨的理念是擺在黨主席個人上,而時力黨,則是將理念擺在「黨」這個組織本身。但我們很難從「民進黨」本身在政治實踐或決議文件上,找到很具體的理念。因為他們的理念是乘載於「派系」上的。
我們分類次將理念的承載分為黨主席、黨、派系、黨公職個人,就可看出不同的黨有不同的黨內風氣與文化。這種黨內風氣也會有其優缺點。例如民眾黨這套設計,不易使黨內形成強勢派系而造成內鬥,有助於匯集黨內共識,但也導致決策意見偏狹。而時力黨的文化,可以使選民快速認識該黨的理念進而讓黨為進步選民接受,但也會導致他們在派系分類上,會因「人」而結派(例如昶派、昌派等等)而非因理念而結合。該黨自創黨以來的派系相鬥,常常淪為意氣用事,不可不說是黨內風氣的先天性致命傷。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還分出黨公職個人這一選項,是因為國內還有無黨籍團結聯盟這個賦予組織內民意代表在個人言行的彈性相當大的政黨,所以姑且提之。不然多數政黨在無盟這種理念鬆散的政黨之下,根本不能構成具高度共識的政黨。此外,筆者認為國民黨難以適用此分類法,故因此打住不提。
但就民進黨來說,他們的理念是由派系來承載的。所以他們的派系命名是「正常國家促進會」、「台獨聯盟」、「福利國」等等,當然,還是有少數如蘇系之例外。在決策上,各派系自行組織智囊團或成立自己的智庫,進而由各派系憑藉在黨內的實力折衝而出。這套設計的好處是,派系不會因為領導人更迭而輕易垮台。但壞處在於,有理想或前瞻性的意見,往往在決策過程中會被派系角力中給犧牲掉。
話說回來,民進黨內儼然有一支「英系」的新派系成形。就筆者觀察,這支派系的意識形態,與在2000年為黨內選戰中傾倒的美麗島系相當接近。從政治史看來,美麗島系在國族認同之統獨、意識形態之左右,事實上都不如其他派系來的明確。但是「反威權」這一立場,卻是從1979以來始終不變的。
有些好事者,會刻意將蔡英文與許信良、郭正亮等人交往異乎尋常來揣測英系可能是美麗島系延續的理由。但筆者認為這是補風捉影。因為就算是舊美麗島系,也有像呂秀蓮等不苟同蔡英文治政的大老。我想還是要從政治現況與政治發展脈絡來考量。
對台灣選戰而言,2000年至2012,對「民主化」的追求顯然不如解嚴前後那段時期。相反的,因為中國對台壓力在失敗的干涉台灣總統大選的飛彈試射後,而沒那麼強勢的展現。民生、建設議題才是當時選戰的主調。了不起2004年大選還有著省籍情緒瀰漫下的入聯反聯議題,但確實不算主要戰場。
直到318學運以後,以「反黑箱」為口號的公民、民主與反中國因素結合,使台灣政治的主調大大的轉變。而「反威權」的方向,不再如過去全力針對著國民黨的黨國體制。而是面向了中共對台灣民主的威脅上。因此,在界定英系的性質上,很多人以蔡英文是李登輝傳人這一視角做為想定。筆者卻認為也可以從「新美麗島系」的關係來出發。當然,做出這個派系理念的設定,無疑也是一個賭注,賭的是中共對台壓力會越來越大一點。不過從事後看來,算是賭對了。而中共對台政略,可能也會是英系乃至全台灣各黨在理念上的決定因素。
作者 / 楊徽之(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