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失智翁誤食暖暖包的悲劇看失智照護的重要,可以發現,從生命前期,找到「興趣」和「生命目標」;中期建立「安全感」與「信賴感」;後期創造「存在價值」及「肯定模式」,能夠好好幫助失智者,在生病的磨難中,依舊不懷憂喪志,積極前行!盼未來,能夠更加落實失智教育,到每個國人的身上,實為真切。
台中一名84歲的中度失智老翁,今年5月把家裡存放的暖暖包當成芝麻糊打開沖泡,還向家人抱怨這包芝麻糊很難吃、肚子不適後被發現誤食,家人緊急送醫治療洗胃,做胃鏡發現食道、胃、十二指腸有多處灼傷潰瘍與糜爛,一路蔓延60公分,也還有殘餘鐵粉,幸好剛吃完就被立即送醫,立即治療且誤食份量不多,中毒輕微,經治療觀察,隔天出院。
依據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108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3,607,127人,其中輕微認知障礙(MCI)有654,971人,佔18.16%;失智症有280,783人,佔7.78% (包括極輕度失智症114,336人,佔3.17%,輕度以上失智症有166,506人,佔4.62%)。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可見,失智患者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隱憂,也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面對的。不管是家人,或是隨著年紀增長,失智的威脅無孔不在。到底該如何看待這個隱形的大魔王呢?可以從底下三個層面來探討:「1. 失智是可以預防的;2. 失智患者並非完全不懂;3. 在家庭與社會中建構失智族群的友善環境。」
首先,失智是可以預防的。失智症,俗稱老人癡呆症。使得坊間總認為,老了就會這樣。然而,並非如此。相反地,正是因為年老、退休之後,生活頓失重心,使得各項機能與反應隨之變慢!尤其,退出職場之後,人際與腦袋思考的內容與複雜度都大幅下降,加上沒有可以投注的興趣,釀成大禍。相關研究顯示,有嗜好又經常從事休閒娛樂的長輩,可降低的失智症發生率。使得失智風險少1/3(達到38%)。
再者,失智患者並非完全不懂。失智症患者不是失去意識。因此,即使到後期,仍舊會感受最熟悉的事物。他們就像溺水的人一樣,想要大聲呼救、奮力吶喊,但無奈事與願違… 如果能用更加具有「安心感」的方式,像是放慢說話速度、在常用物體上標示鮮明色彩與提示、當拒絕洗澡時透過轉移注意力解決,及讓家人與親友了解失智者的狀況,並且妥善保管好錢財,避免被有心人士佔用。
最後,在家庭與社會中建構失智族群的友善環境。以先前,佳里奇美醫院與統一超商一同為推展西港區長期照顧服務為例:他們合作建立「失智友善商店」,舉辦行動咖啡車及長照2.0的宣導活動,不僅期盼提供長照諮詢,民眾也能貼近失智長輩,打造失智友善社區。這會是一個新的契機,也是讓失智者從家庭走入社區,融入社會的具體和積極做法!為失智者找到他們的一片天,成為肯定和翻轉的價值,最讓人感動。
從失智翁誤食暖暖包的悲劇看失智照護的重要,可以發現,從生命前期,找到「興趣」和「生命目標」;中期建立「安全感」與「信賴感」;後期創造「存在價值」及「肯定模式」,能夠好好幫助失智者,在生病的磨難中,依舊不懷憂喪志,積極前行!盼未來,能夠更加落實失智教育,到每個國人的身上,實為真切。
作者 / 黃宗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