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所以在性別議題上較日本開明、進步,仰賴的不僅僅是政府在法案與教育制度的改革,民間團體持續透過多元管道發聲並協助受害婦女和孩童,才能讓台灣有較為友善的環境;然而台灣確實也普遍存在歧視孕婦與嬰幼兒的問題,雖然不如日本的正面衝突來得嚴重,但也確實影響了女性生育的意願,舉凡工作領域的不平等待遇、公共空間的不友善和衛教觀念仍有不足,台灣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近期一起男性在北海道中央區的人行道,公然對一名帶著孩子出門的孕婦動粗事件在輿論發燒,衝突的起因,是他當眾指責孕婦帶著兩名孩童出門把道路都塞住,該女性表明自己是孕婦後,男性遂憤而踢向女性腹部;事後男性遭到逮捕,聲稱是因為該女性回話的方式看起來「一副很跩」才動粗。
然而類似的事件在近幾年卻有逐漸嚴重的趨勢,不論是在地鐵、超市、公車等公開環境,都有男性針對孕婦或帶著孩子出門的媽媽惡意施暴的案例;舉凡跟蹤、語言暴力、肢體暴力等騷擾行為,其中包含了針對嬰幼兒解開寶寶揹巾打結處的可怕惡作劇,當媒體Sukkiri(NTV)報導了相關新聞時,還有許多受害者表示自己也有類似經驗,這讓人感到詫異,在生育率持續下降的日本,孕婦和嬰幼兒反而比過去遭受更嚴厲的仇恨與暴力對待。
而原本是讓孕婦或嬰幼兒能夠受到他人關懷的孕婦徽章,反而成為了加害者尋找施暴對象的標誌,至今仍有許多女性受害者在Twitter(推特)上表示,孕婦徽章太可怕了讓人不敢別在身上;與台灣僅有一海之隔的日本,經濟、科技與社會福利制度都在台灣之上,為何會發生這種社會現象呢?
此現象可透過社會文化和教育制度去探討;日本至今仍然對於男尊女卑的性別刻板印象十分推崇,單身男性在性別刻板印象和女性意識抬頭之間找不到容身之處,便將自卑感與仇恨轉嫁到女性身上;而「人生勝利組」的右派思維,對日本近期的流行文化也有深刻的影響,對男性而言孕婦和嬰幼兒的存在,反而映射了他們人生不如意的窘境,造成了男性刻意針對孕婦與嬰幼兒施暴的行為。
教育制度的部分,日本的義務教育之中,對於性教育的基礎還是非常薄弱的,不論是性別平等、避孕、性病防治與性器官間抗觀念等,都不如台灣目前在教育環境中實踐的程度;也因為日本的社會與學校對於傳遞正確性知識的態度過於消極,當學生只能透過其他管道去學習時,就更容易學習到偏差、錯誤的觀念,而日本在男性向的色情作品中,針對孕婦施虐的情節屢見不鮮,這也進一步加深了男性對孕婦施暴的潛在因素。
日本現今的性別問題,隨著網路發達逐漸浮現檯面,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值得慶幸的是,受害者有公開訴苦的管道,不再像過去一樣,只能把苦水往肚裡吞;但令人憂心的是,這樣對孕婦與嬰幼兒嚴重不友善的問題,似乎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改善,若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沒有積極干預,不只是生育率低落的問題無法解決,更會持續加深性別對立與仇恨,對於社會發展會是極其嚴重的隱憂。
台灣之所以在性別議題上較日本開明、進步,仰賴的不僅僅是政府在法案與教育制度的改革,民間團體持續透過多元管道發聲並協助受害婦女和孩童,才能讓台灣有較為友善的環境;然而台灣確實也普遍存在歧視孕婦與嬰幼兒的問題,雖然不如日本的正面衝突來得嚴重,但也確實影響了女性生育的意願,舉凡工作領域的不平等待遇、公共空間的不友善和衛教觀念仍有不足,台灣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如何在推行性別平等的同時,避免台灣也發生類似日本那樣,針對孕婦與嬰幼兒的暴力事件,也是社會大眾必須持續關注的重要議題。
作者 / 林若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