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傲人的經濟成就與高行政效率深受台灣人欽羡…然而,高效能的背後意味獨裁的橫行,當反對聲浪都被撲滅,執行的效率自然驚人,而新加坡人固然享有豐盛的經濟果實,但在政治上失去選擇的自由,在扭曲的選舉制度下,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人民行動黨。反觀台灣,雖然政治紛擾不斷,但人民至少擁有以選票擇汰政治人物的自由…,就可以告訴政治人物若要勝選,就必須做到「比其他對手還不爛」,長此以往,各政黨必有回應民意與改進的壓力,台灣社會也會漸趨美好。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於本月23日宣布解散國會,將在7月10日舉辦國會大選,輿論普遍認為,星國此次選舉結果將毫無懸念地與歷次大選相同:由總理李顯龍領導的人民行動黨獲得壓倒性勝利。
施行內閣制的新加坡,從1968年獨立後首次國會大選至2015年大選止,人民行動黨是唯一的執政黨,且每次大選得票從未低於六成,即使該黨於2011年大選遭逢空前挫敗,只獲得60.14%選票,為歷年最低,依舊囊括高達93%的國會席次。2015年的國會選舉,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躍升至近七成,在89個國會議席中取得83個席位,就選舉結果觀之,人民行動黨一黨獨大的地位實在難以撼動。因此,儘管新加坡具有民選政治決策者、定期與公開的選舉機制、公民有普遍選舉權等多元政治的制度條件,但因欠缺監督制衡的反對黨,諸多學者因此主張新加坡並非民主國家,而是半民主半威權國家、軟性的威權體制或至多是有限的民主。
人民行動黨得以長期壟斷國會,主要關鍵在於新加坡利於該黨的選舉制度設計。新加坡國會議員有兩種選舉方式,分別是單選區與集選區。單選區採相對多數決,只要得票較多,就能盡取選區所有席次,結構上具贏者全拿的特性,導致人民行動黨自1980年代以來的選舉平均約獲六成得票,卻佔據國會絕大多數席次;至於集選區則是由政黨提出3至6人的候選人小組參選,其中至少要有1名屬於少數族群,選民投票對象是候選人小組,而非特定的候選人,獲得較高票數的小組,候選人全部當選為議員。集選區於1988年增設時,官方說法是為確保國會有少數族群的代表,然而實際上,此制度使得反對黨難以湊足不同族群的候選人參選,加上選區的劃分由直接隸屬於選區範圍檢討委員會單方面決定,反對黨完全居處劣勢,建國以後,反對黨至2011年大選時才贏得一個集選區。
此外,建國之初用以防堵共產黨顛覆的《內部安全法》至今有效,授予政府必要時即可不經審判地無限期居留危害國安全的人士,至於必要時、危害國家安全如何界定,全憑政府的主觀好惡,使得此套法律淪為執政黨壓制反對聲音的利器,致使反對黨難以成為氣候。
近年來,新加坡傲人的經濟成就與高行政效率深受台灣人欽羡,2019年新加坡平均國民生產總額達到近6萬美元,超越同屬亞洲經貿要角的日本與香港,更遠遠甩開台灣,諸多職場新鮮人就業首選就是赴星國領高薪。然而,高效能的背後意味獨裁的橫行,當反對聲浪都被撲滅,執行的效率自然驚人,而新加坡人固然享有豐盛的經濟果實,但在政治上失去選擇的自由,在扭曲的選舉制度下,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人民行動黨。
反觀台灣,雖然政治紛擾不斷,但人民至少擁有以選票擇汰政治人物的自由,光檯面上就有國民黨、民進黨、時代力量、台灣民眾黨等數個選項,即便有論者認為投票僅是從爛蘋果中選一個較不爛的,但人民有選擇的自由,就可以告訴政治人物若要勝選,就必須做到「比其他對手還不爛」,長此以往,各政黨必有回應民意與改進的壓力,台灣社會也會漸趨美好。
作者 / 王昱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