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暴文化不僅默許了加害者的殘忍行為,也會讓受害者選擇緘默不語,久而久之便會讓性暴力問題成為難以解決的惡性循環,那些沒有實際作為卻持續用言語漠視問題所在的幫兇,時至今日仍然普遍存在著;也許是新聞業的從業者、教育環境的掌權者或是家庭中的家長……幫兇無所不在卻傷人於無形之間。
近日在台灣教育界最讓人震驚的消息,莫過於虎林國中棒球隊被爆出,有隊員長期遭受性暴力的問題,據受害者的親人說明,受害者甫入隊沒多久就遭受霸凌,除了被學長圍毆以外,更讓人感到心疼的是受害者在浴室中被強暴,但該球隊教練卻不聞不問,當該起事件在輿論發酵之後,校方竟表示「這是球隊傳統」,顯然是為了息事寧人而避重就輕。
這讓我不禁想起,台南啟聰學校的集體強暴事件,以及輔仁大學哲學系解聘的副教授沈清楷被爆料的性暴力事件;學校對學生以及學生家長而言,應該是讓學生安心學習、成長的環境,然而性暴力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難免讓人懷疑,台灣的教育環境對於性暴力防治的措施與觀念,是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究竟是哪邊的螺絲鬆懈了,才會讓原本美好的學習環境成為了性暴力的溫床?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學校不只是教育學生的場所,更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若學生在學校沒有接受良好的性暴力防治教育,其問題不僅僅是在學校中可能成為加害者,若有施暴行為但在校內沒有接受合理制裁的情況下,難保出社會以後不會變本加厲;而台灣的社會中,不論是輿論或是家庭教育,每當性暴力案件發生時,仍有一定的聲量是站在「為加害者護航並譴責受害者」這一方,這對仍在學齡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最糟糕的身教、言教。
回到學校的性暴力案件中,校方若沒有及時發現,甚至是發現了,卻在第一時間選擇粉飾太平,這樣的作法顯然已經成為了性暴力防治最大的絆腳石;當虎林國中選擇以「球隊傳統」淡化問題,就已經失去了第三方中立的立場,而是成為了強暴文化中的幫兇。
強暴文化中的幫兇,意味著本身不是性暴力加害者,卻是在性暴力加害者背後推了一把的可怕腳色;第一種是最常見的,是認為「受害者沒有保護好自己才讓人有機可趁」,起手式是認為性暴力問題屬於雙方都有錯,所以各打五十大板是應該的,但這種論述會讓加害者認為:「看吧!有人在為我說話!可見我是沒有錯的!」還有一種是否定性暴力問題,認為所謂的性暴力只是雙方在性的關係上沒有達成「利益交換」的成果,會反過來責怪受害者「一定是沒有收到錢才提告」或「一定是嫌對方不夠好看」,這不僅是幫加害者脫罪,更是讓受害者背負罵名。
而第三種,則是最可怕的假面人,表面上是「以和為貴」,卻把責任完全轉嫁到受害者身上;這是校內的球隊傳統,若無法接受便是你的問題,而不是校方疏於管理的責任,而虎林國中在這起事件中更過分的說詞,是誣賴受害者:「你們單親家庭的問題啦!」或者羞辱受害者:「小堅這麼笨,怎麼知道性侵是什麼?」種種惡行對受害者和受害者親屬而言,無疑是最沉痛的二次傷害。
強暴文化不僅默許了加害者的殘忍行為,也會讓受害者選擇緘默不語,久而久之便會讓性暴力問題成為難以解決的惡性循環,那些沒有實際作為卻持續用言語漠視問題所在的幫兇,時至今日仍然普遍存在著;也許是新聞業的從業者、教育環境的掌權者或是家庭中的家長……幫兇無所不在卻傷人於無形之間。
每當校園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性暴力案件時,我們當然希望教育部或是教育局,可以透過更完善的制度加以改善,但我們若是不願意去提醒身邊的人拒當強暴文化的幫兇,就無法徹底根除問題;所謂的社會安全網,不只是遏止犯罪,而是讓受害者在受創的時候,也能夠被好好地接住,得以療傷止痛。終止強暴文化,拒當幫兇,請從身邊做起。
作者 / 林若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