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社會受留科舉制度影響的悲劇在於,在沒有權力制衡的社會中,百姓所憎惡的,同樣是他們所追求的。諷刺的是,推動這個社會向前緩慢發展的的,永遠是「壞掉的零件」,而不是一個好學子。
每當我們談起科舉制度,都會說「封建制度下的科舉制度…」。其實這個前提就有一點問題,值得探討。
「封建制度」這個詞語並非我們中國人的原創,是從社會主義的理論鼻祖馬克思那裏借來的。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的變遷分了段落,「封建制度」為人類史中重要的一環,人類最終目標,是「社會主義」。可這理論生搬硬套進來中國,對於中國來說並不公平。
首先,所謂「封建制度」在中國並沒有存在很久,並非像歐洲一樣,一直到「資產階級革命」才推翻了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在歐洲到底是什麼模樣?是「封」和「建」。所謂「封」,就是「一家子管理一個大歐洲的一部分」。什麼巴伐利亞大公、愛丁堡公爵,都是貴族家庭。普通百姓是輪不到的。
但是在中國,在春秋時代,被分封到各地的王大多姓「姬」,偶爾幾個姓「姜」的,那是立國過大功的。他們擁兵到各地,變成了諸侯,在春秋後期,他們成了一個一個小國,為了土地打來打去,在那時很多諸侯已經不姓姬了。
到了戰國時代,更加是「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而」的時期。韓國、趙國、魏國都不姓姬,齊國乾脆改姓了田。可以說,戰國時代,並不是貴族統治的時代。我們中國在那是並不「封」。
「舉孝廉」、「九品中正制」讓百姓有了出頭天,而不是歐洲那種血統論。所以中國始終有皇帝,因為階級流動速度雖然慢,但是幅度大,百姓有晉升為官的渠道。
歐洲並不是。血統論下的「封」,讓歐洲裂成很多小國,因為貴族們都想當那個皇帝。可惜血統並不能決定什麼。中國的方式聰明了一些,因為中國吃過虧,比如「八王之亂」。
中國的方式就是把這些統治者的親戚,都圈在都城。可以說,這是一種統治階級的胸懷和智慧——即使是親戚,也不能離開我身邊。一旦給他們自由,這個國家一定會亂。
那麼誰來「管理」這個國家呢?既然不是表哥表弟,那總要想出一個辦法,找這個國家最傑出的人。
「科舉」應運而生。可以說從隋朝開始的絕大多數朝代,統治階級找人才的方式,是從平民中通過統一的方式,來讓這個國家的所有人(除了統治者的親戚)都能相對的平等競爭,而進入官場,讓他們來管理這個國家。
所以這一段時期,我們中國不可以叫「封建時期」,至於叫什麼,那是專家的責任。
我可以描述一下這段時期。「有文化的人通過考試來管理這個國家」。這個考試,就是科舉。只要你有文化,你可以當到宰相。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宰相都是平民出身。
皇帝只「批閱」奏摺,他不管理這個國家。真正管理這個國家的是宰相。除了幾個外族統治的朝代,宰相是皇帝封的,在漢人的朝代,宰相都是百姓出身。他們通過「科舉」,來讓統治者看到自己的才華,從而入閤。
他們相當於擁有了投票權,他們通過官銜的不同,來「量化」投票權。宰相和皇帝的關係,實際上是契約問責。皇帝說夢想,宰相去實行。
如果皇帝想做「文」王,宰相管理這個國家的方式的目標是「與民生息」,減稅、開發土地、不搞勞民傷財的大工程,不建長城,不挖運河。
如果皇帝想「征服匈奴、萬國來朝。」那麼宰相與整個文官體系要多徵兵,對外發動戰爭。
這一切,都是平民所做的決定,不是貴族。只不過這個平民通過一種方式成為了管理這個國家的人,感謝「科舉」。
整個官僚體系,叫「朝廷」。伺候皇帝以及相關人等,叫做「宮廷」。朝廷和宮廷分的很清楚。
拿收入來說。朝廷的收入,是從「稅手」中拿取。而宮廷,是由「皇帝辦公室主任」掌印大太監負責,來源是「工商稅」和「荒地」。
從責任上說,太監即使得到了皇帝的寵倖,也不能去管理任何一個「朝廷」的官。私禮大太監,也不能去官禮部尚書「今天的外交部長」。
這是偉大的分工,先人的智慧。於今天的對比:朝廷,就是行政院,而宮廷,就是各黨派的黨魁。
那一套制度,叫有階級流動的擁有小範圍投票權的民主協商制。
今天的人,由於不瞭解從前的社會狀態,所以把科舉批判的一文不值。中國沒現代化、經歷了各種的屈辱,全怪八股與科舉。
統治者首先想到的,是國家的完整。怎麼樣在通訊不發達的情況下,統治那麼大的中國?全世界只有古中國做到了,歐洲分崩離析。
古中國是怎麼樣做到的?說白了,每一個官,都是被洗腦的最成功的人。他們被洗了共同的腦,就是忠孝禮義廉。怎麼洗腦,也是通過科舉。科舉就考這些事,十年寒窗讀下來,就算你沒考上,那這東西,也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腦裏。
舉例來說,一個人考上進士(能當縣令)了,進士相當於今天中國的「正處級」官員。狀元,相當於「副廳級」。
廣東梅縣的縣令死了,有一個進士會被指派過去接替。可是古代沒有照片。皇帝給的上任的竹簽,都是可以偽造的。如果被指派的進士被殺了,上任的是一個假貨怎麼辦?
對於統治者來說,沒差。因為假貨一定也讀過書,也被洗了腦,也是滿腦子忠孝禮義廉。真貨與假貨的區別,只是一個考上了,一個沒考上。對於統治者來說,只要政治正確,不造反就可以了。
至於能力的問題,那是「吏」的工作。這個問題,中外都一樣,官員換了一批又一批,那些真正在底層做事的公務員,是不會換掉的。
而「吏」政治不正確也沒有關係,他並沒有權力。
科舉制度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它讓社會階級有所流動。你不必造反,讀書就可以了。而它最危險的地方也是這個: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百姓追求的錢和權,「只要」讀書就可以了,不用做其他的。
這樣的國家的國民,只知道忠孝禮義廉,現代化對於中國來說,真的是不可能的,這是中國慣性使然,與民族性無關。
然而,科舉制度經歷了1300年(始於隋朝、終結於清朝),對現代中國社會也影響深遠。
一、政治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對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和官員任命制度進行研究可知,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由於體制自身受到多種因素限制,因此九品中正制所發揮的效果不夠明顯。
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前,古代官員任命受世家大族的控制,而科舉制度的發展打破了這種局面,使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員的權利重新回到中央和官府手中,鞏固了中央集權。
在工業化社會來臨之前,中央集權的社會制度未必不適合中國社會。要知道科舉制度在千年閒,中央政府所能徵收到的工商稅,是遠遠落後於農業稅的。
然而,當更為符合當時社會特徵的的現代西方民主制度來敲門的時候,現代中國也選擇了說不。這使得現代中國社會的經濟與人文需求,於古中國的科舉制度下的中央集權模式下,得不到滿足。
華人世界中人民對於「人」的權利的全面渴望與要求,得到的永遠是悲劇性的鎮壓,大多數人永遠在鼓掌,而不是哭泣。因為這些人是識圖破壞這一套制度的人,那是現代中國人唯一的通天管道。「民主」二字可以在現代中國讓大多數人被洗腦成認為這是毒藥,根源在於此——民主破壞了不受制衡的官僚體繫。
二、教育文化方面
(1)偽儒家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為統治階級服務。
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以儒學為主,參與科考試的人員必須深入研究、學習被閹割後的儒家文化,「忠孝禮義廉」並不能帶來生產力的提升,只能讓人民生長出一種叫「奴性」的DNA而已。
(2)營造了重視「排他文化」的社會氛圍。
社會對文化的重視程度反映了社會的進步程度,科舉制度的發展引起了的,只是社會各階「忠孝禮義廉」的重視。任何其他的現代科技文化,都會被民間唾棄。因為西方所宣揚的東西,並不能給百姓帶來錢與權,永遠不會出現在考卷上的東西,不吸引人。所以現代中國錯過了工業革命,甚至一開始瞧不起洋人的東西。
三、科舉制的致命影響
科舉制對現代中國產生的致命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其一,科舉制把讀書和做官聯系在一起,使多數學子將做官作為讀書的最終目的,這種官本位意識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至今還對社會產生著很大影響。從根本上來說,這種思想把現代中國人導向錯誤的追求中,並且想要把這種追求,也變成別人的終極追求(紅潮現象)。
更別說這對人們的思想造成禁錮,限制了人們的創新能力,在這種情形下,通過現代科舉制度(高考)選拔出來的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並不在於科舉制度本身,而是在於科舉制度考試內容和管道與社會發展不能適應。
中國現代社會受留科舉制度影響的悲劇在於,在沒有權力制衡的社會中,百姓所憎惡的,同樣是他們所追求的。諷刺的是,推動這個社會向前緩慢發展的的,永遠是「壞掉的零件」,而不是一個好學子。
作者 / 曹天堡
(中國滿人,曾經因為支持台獨罪名被捕。目前在中國做補習班英語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