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農保參與人數每年都有下降趨勢,這為何要辦理農民退休儲金制度,就是希望讓農業人力補充有保障。青農能否納保對年金制度改革可謂至關重要,青農較有意願加入納保,但實際訪談卻發現,青農對農業充滿不安全感,倘若不幸返鄉務農失敗,回到職場就變成勞保或是國民年金,政府就得承擔年金改革所造成的社會成本。
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內的年金改革鬧得沸沸揚揚,但年金改革不僅只牽涉軍公教勞團體,亦涉及輿論較少關注的農民朋友,退休的農民朋友月退實拿金額不僅少於軍公教,更是少於勞保族群。攸關蔡英文即將上任第二個總統任期對退休農民的照護,農委會近期率先表示:年金改革正在進行若未來政策規畫能夠更加照顧農民,現行推出的農民的退休制度會再與年改銜接。
農民退休儲金條例至為重要
現行老農津貼每個月領七千多元,就退休制度來看,水平甚至地於一般勞工退休平均一萬多,農委會願意匡列經費照顧農民有穩定收入,支應退休生活,第一年粗估預算10.2億元,對農村及教育都是正面的幫助。農委會指出,農民退休儲金制度是參考「勞工退休金」制度,設立農民退休儲金個人專戶,由農民與政府共同按月提繳至該個人專戶;農民於年滿65歲時,可依個人專戶累積的本金及收益,按月請領退休儲金。
於是,依目前老農津貼每月7,550元,每四年依消費者物價指數約4%調整一次;勞工每月基本工資23,800元,每年平均調升2%;基金收益3%;平均餘命20年;及農民提繳6%的條件設算,40歲提繳25年的農民,「老農津貼」加上「退休儲金」可月領1.8萬元;30歲提繳35年的農民可月領2.6萬元。農業人口可分為「老農」與「青農」,依深度訪談發現基於年齡的差距,年齡大了老農較重視退休金多寡;青農較著重新創貸款與農業創新的可持持續性發展。
撇除上述靜態的農民退休分析,動態的台灣人口結構老齡化趨勢方為真正關鍵,面臨繳費人口減少及給付人口增加的雙重挑戰,將嚴重衝擊台灣農村的人口結構。退休制度對農民來說立意良善,但每逢選舉的老農津貼爭相加碼,才是會對農業發展造成預算排擠。嚴格來說,建構「老農津貼」及「退休儲金」雙層式老年農民經濟安全保障制度,將使農民年老後能與其他行業退休人員一樣享有適當的生活水準保障,並對鼓勵青農投入農業生產、調整農業勞動力結構、間接促使老農安心退休離農及活絡農地利用,將有重大助益。
強化青農持續投入農業的保障
舉國上下忙著對抗新冠肺炎疫情,行政院目前主導整體國家的年金制度,時程並沒有那麼迅速,睽諸未來第二階段國家整體的年金與勞保改革中,並沒有實際的政策規劃藍圖予以銜接。而農委會現階段僅能推出農民退休制度,採農民退休儲金與老農津貼堆疊方式意旨在照顧農民,支持農民的退休生活。是以,未來第二階段國家整體的國民年金與勞保改革中,若有其他規畫,若能對農民有更加完善的照顧,青農世代願意不斷投入擴大農保基數方為關鍵。。
老農津貼的超額支出對農業發展造成預算排擠,退休制度對農民來說立意良善,但也需要考慮國家財政負荷能力。對於農民來說,要有資格能夠投農保,投保15年後,到65歲才有老農津貼這筆金額,建議農委會要先清查真正的農業從業人員有多少,讓真正以務農為本業的農民納入納保機制,而非讓那些不是非農業為主要收入的人去投保。農村生育率下降及農村人口外移的現象嚴重,年金改革若未謹慎顧及人口結構之變遷,退休世代依舊維持寅吃卯糧的作法,年金制度給付公式再如何精算也徒勞無功。
由於農保參與人數每年都有下降趨勢,這為何要辦理農民退休儲金制度,就是希望讓農業人力補充有保障。青農能否納保對年金制度改革可謂至關重要,青農較有意願加入納保,但實際訪談卻發現,青農對農業充滿不安全感,倘若不幸返鄉務農失敗,回到職場就變成勞保或是國民年金,政府就得承擔年金改革所造成的社會成本。鑒此,筆者建議年金改革銜接青農納保應當想像成世代間締約,如同羅爾斯(John Rawls)在思考世代間正義時,探討締約情境中的締約者,該如何正義地考慮那些未締約(納保青農)之第三人利益。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