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9年4月16日止,計有1萬4821人實施無薪假,創2009年12月以來新高,根據犯罪學者Sellin等人研究發現,在經濟衰退時期,暴力性財產犯罪有增加之趨勢,一旦連溫飽都成問題的民眾與日俱增,以掠奪財物為標的之暴力犯罪類型,如強盜、搶奪、恐嚇取財甚至擄人勒贖犯罪,都有湧現的可能性。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日漸擴散的疫情除嚴重威脅民眾生命健康外,亦恐致社會上的暴力犯罪行為蔓延,亟需台灣政府即刻投注資源展開防治工作。
暴力或暴力犯罪一詞多有歧異,有學者將之定義為「身體力量之使用,致個人產生強烈的感受,並造成個人與財物之傷害」,而我國內政部警政署則將暴力犯罪區分成故意殺人、擄人勒贖、強盜、搶奪、重傷害、恐嚇取財、強制性交等七種類型,有關疫情對暴力犯罪的影響,茲論述如下。
首先,當前民眾因恐懼染疫而出門消費意願大減,致諸多公司行號因缺乏現金流無法存續,從業人員收入銳減甚至失去工作,根據勞動部公佈的統計數據,截至109年4月16日止,計有1萬4821人實施無薪假,創2009年12月以來新高,根據犯罪學者Sellin等人研究發現,在經濟衰退時期,暴力性財產犯罪有增加之趨勢,一旦連溫飽都成問題的民眾與日俱增,以掠奪財物為標的之暴力犯罪類型,如強盜、搶奪、恐嚇取財甚至擄人勒贖犯罪,都有湧現的可能性。
另外,美國社會學家安格紐發表的「一般化緊張理論」即指出個人在經歷緊張與壓力的人容易犯罪,目前疫情能得到控制的時日尚看不到盡頭,不免造成大眾的負面情緒擴增,這其中包含了對疫情擴散的恐懼;為防止染疫而足不出戶的孤獨感;以及受疫情影響生計或健康,卻盼不到政府救助產生的憤怒,前述情緒雖尚屬正常,但若疫情期間愈長,累積的負面情緒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導致身心崩潰,甚至釀成攻擊性的殺人或傷害行為。
綜上,為防杜暴力犯罪於疫情期間擴增,亟需政府當局進行紓困及紓心。所謂紓困,即透過目前推動的紓困振興方案及相關配套措施,以協助受疫情影響生計者度過難關,避免因飢寒而萌生犯意,另對飽受情緒困擾的民眾應適時提供渠等專業的心理諮商與社會支持,以緩解渠等日益積累的負面情緒。唯有針對潛在犯罪風險超前部署,預先關懷,才能防患於未然,遏止疫情期間發生憾事,守護國人生命安全。
作者 / 王昱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