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個人的精神狀態可能逐漸緊繃,情緒和個人因素決定防疫手段,能否落實,這時形成全面的社會影響力就變得更加重要,在緊張不安的時刻,民眾會更想尋求協助,加入有效防疫的群體。政府應該思考利用社會群體壓力,道德與法律並進,以充滿有人性、法治兼顧的有感作為,帶領民眾做好全民防疫。
武漢肺炎疫情升高,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推廣「社交距離」並訂有注意事項。不過,恰逢連假期間,各地卻是出遊人潮湧現,人潮爆多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擁擠空間配戴口罩情形也不佳。
弔詭的是,經大力勸導後連假掃墓的人群減少,出遊前往宜花東、墾丁的遊客卻暴增。雖然短暫為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旅宿業補充經營的活血,但才傳出有一例社區感染疫情待確認,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潛伏。部分重點觀光區車流、人流不斷,大街上人群密集接觸,彷彿台灣未處於防疫的戰線,呈現另一個平行時空。
就算對比外國疫情慘況,台灣疫情相對和緩許多,保持疫情穩定的前提,是戰戰兢兢的做好所有的防護,出遊民眾不該在醫護人員持續動員圍堵疫情的時刻,升高額外傳染風險。
不能期待多數民眾如同醫護專業人士一般,具備醫學的知識與嚴謹的個人衛生習慣,尤其第一階段以柔性勸導方式,實際上已看到成效不佳,新聞報導中一名中年男子進入捷運站對站務人員咆哮,質疑為何沒帶口罩不能進入,又沒有法律規定,是直接顯示的問題所在。
即便部分縣市即將執行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需配戴口罩的政策,一面以懲罰為基底的社會政策不足以應付現在的疫情威脅。
制裁只是之一可用的策略,要有效帶動群眾心理、身體活動,社會推力也是一部分,讓民眾一個接一個加入群體不僅是選擇對國家、社會最好的防疫方式,重點是讓民眾了解,這是對自己和家人最有利的防疫策略,自己行動的力量大過於外界壓力的強迫。
人是群體思考的動物,他們群起瘋狂,卻必須一個一個慢慢恢復理智。聰明的帶領社會所有人跟著做,需要政府的權威、新聞媒體擴大傳播力道,將正確的資訊迅速滲透到社會每個人,同時間對抗假訊息的傳播,與防疫期間的所有虛無主義。
防疫期間,個人的精神狀態可能逐漸緊繃,情緒和個人因素決定防疫手段,能否落實,這時形成全面的社會影響力就變得更加重要,在緊張不安的時刻,民眾會更想尋求協助,加入有效防疫的群體。政府應該思考利用社會群體壓力,道德與法律並進,以充滿有人性、法治兼顧的有感作為,帶領民眾做好全民防疫。
作者 / 陳冠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