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可能一直全靠 PCR 檢驗病毒,遲早需要快篩協助。但是目前快篩離能用還有一段距離,期待一個月內成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至於藥物、疫苗只會更慢。
世界衛生組織稱為 COVID-19,中文常稱作武漢肺炎或新冠肺炎的傳染病,在多國大量增加,台灣最近幾天也出現大批境外移入,以及少量境內感染案例。隨著疫情延續,檢驗找到感染者,隔離以免再傳染給他人最為關鍵。不過如何檢驗,有許多考量。
導致疫情的病毒是一種 RNA 病毒,被命名為 SARS-CoV-2,本文之後以「SARS二世」稱呼。各國至今的檢驗方式,絕大多數使用 qRT-PCR(本文之後皆簡稱為 PCR),偵測樣本中是否存在病毒的 RNA。一般來說 PCR 算是準確可靠,但是目前疫情下會面臨一些問題。
SARS二世是一種全新的病毒,所有檢驗方法都要全新設計。許多檢驗方法在小樣本下足夠可靠,大量檢驗後卻會出現問題。這是由於目的不同所致,一般學術實驗室如手工藝般,試劑不需要達到百無一失的水準;但是疫情時大批醫療檢驗下,必需使用工業化大量生產的試劑,交給非常專業的人員執行,否則錯誤率可能會很驚人。
受到疫情影響的人數眾多,一天至少要檢驗數百人,未來很可能還要增加。大量 PCR 需要大量人力操作(除非可以用機器自動化操作,但是台灣沒有),即使不管耗材,人力也有限,使得檢驗的數量有限。更不用說,各種負荷增加後,檢驗出錯的機率也會增加。
即使是所謂的「得來速」檢測站,也只是蒐集樣本比較方便而已,檢驗還是要送到實驗室給人操作。
在世界各地疫情延續,短時間看不到盡頭的狀況下,持續大量 PCR 檢驗的負擔很大,這就是「快篩」之所以重要的意義。
快篩同樣能偵測病毒,不過是以病毒的蛋白質為目標,方法上沒有 PCR 那麼準確,優點是不需要太專業的人力,也能在短時間檢驗大量樣本。如此一來,即使有大批人需要檢驗,也能很快排除不需要注意的大量樣本,再針對少數可疑對象以更精準的 PCR 檢驗,節省大量時間與資源。
舉一個假設性的例子:如果 PCR 一天能檢驗 1,000 人,總共有 10,000 人要檢驗,就需要 10 天與大量專業人力。
如果快篩一天能檢驗 5000 人,10000 人只需要 2 天就能檢驗完畢。再假設快篩偵測到 1000 人陽性,只有這些人需要再以 PCR 確認,也只要 1 天而已。
如此一來,原本只有 PCR,需要 10 天與大量專業人力的檢驗;若是結合快篩與 PCR,變得只需少數專業人力,最多只要 3 天便可全部檢驗,顯然能減少負荷,大幅提升效率。
在疫情中,快篩會是戰略性的武器,影響防疫資源的部署。不過和 PCR 面臨的問題一樣,快篩也要從頭研發,通過量產的考驗。否則到時候要是一堆檢驗的結果介於「有跟沒有之間」,反而更加混亂。快篩的偽陰性愈小,就愈能減低傳染的風險。
至今有一些快篩研發成功的新聞,不過不管是哪一國的作品,目前都還是「原型機」的概念。要打世界大戰,不可能只靠少數原型機、實驗機去打,在快篩量產成功,並確定產品普遍可靠以前,光是做出一堆原型機,對於疫情沒有什麼意義。
台灣不可能一直全靠 PCR 檢驗病毒,遲早需要快篩協助。但是目前快篩離能用還有一段距離,期待一個月內成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至於藥物、疫苗只會更慢。
作者 / 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