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不需要也最不該做的,就是污名化犯罪人及與其具共同特徵的群體,此番舉措除加深對特定群體的歧視與誤解,並撕裂社會的信任連帶外,完全無助於犯罪的事前預防與事後和解療傷。
日前新北市新店區發生怵目驚心的隨機殺人案件,犯案的王姓嫌犯與妻子吵架後,竟下車持生魚片刀,隨機捅死路邊的林姓騎士,王嫌落網後供稱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因沒有定期服藥,失去理智才犯案,引起新聞傳媒、社群軟體及閱聽眾的撻伐,而嫌犯的諸多特徵,如直播主的職業、罹患精神疾病的狀態,在公共輿論的誇大渲染下,都成為扣連殺人行為的負面標籤。
社會學家高夫曼在《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一書中利用污名的概念來談論社會的認同,污名是屬性與刻板印象間的特定關係,而這些屬性往往都具有強大的貶抑效果,不符合社會所認知的「正常」,根據高夫曼的說法,受污名者會被定義為非完整的人,也會被施加各種的歧視,以致其生命機會受到限制。就此事件而言,嫌犯直播主與精神病患的特徵本屬中性,卻被貼上貶抑的負面標籤。
事實上,直播主僅為一種新興的工作型態,尚未證實與犯罪行為有任何關聯;而自事件發生之後,嫌犯「裝精神疾病成免死金牌」的論調甚囂塵上,亦使得精神病患招致偏頗的污名,當負面標籤深深烙印直播主群體與精神病患,可能導致他們日後被社會視作危險的「他者」,處處飽受歧視。
近年來,隨機殺人案件屢屢發生,難免引發社會大眾的恐慌與不安,因為隨機殺人案件非出於情、財、仇、性等動機,且任何人在任何時間與地點,都有可能受害的案件,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位受害者是不是自己。面對此種新型態的犯罪,我們有太多的事情尚待努力,從犯罪成因的理解分析、防治處遇系統的完善乃至犯罪發生後的傷痛修復,都是政府各部門、傳播媒體與社會大眾戮力以赴的要務,我們最不需要也最不該做的,就是污名化犯罪人及與其具共同特徵的群體,此番舉措除加深對特定群體的歧視與誤解,並撕裂社會的信任連帶外,完全無助於犯罪的事前預防與事後和解療傷。
西哲尼采曾云:「當你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來不是媒體影像播放的犯罪人,而是當凝視深淵裡犯罪人的我們,隨社會上污名化他者的氛圍聲浪起舞,變成助長偏見與歧視的幫兇。
作者 / 王昱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