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實際問題以外,整個社會依然藏有窮人偏見的價值觀,常見對於「傳統貧窮」的定義,所謂的「窮人樣」,一部分也受類似公益新聞的影響,另外有關捐款、物資幫助,實質上卻是上對下、高對低的物質、道德施捨。正因如此,時常發生嘴上願意幫助窮人,卻不願意窮人住在你家旁邊的弔詭案例,這在電影中有清楚的刻畫。
韓國電影「寄生上流」日前贏得奧斯卡多個大獎創下外語片的空前紀錄,外界熱議電影內容之餘,也帶起貧富、階級差距的討論,但又能引起多少討論實質幫助需要的民眾。類似凸顯貧富差距弱勢的電影、廣告並非首次出現,也不限於國內與國外。
特定團體如家扶基金會,更是會固定發布記者會探討相關議題,如去年為弱勢「兒少飲食營養調查」發現有70%的弱勢兒童曾餓肚子,按往例記者會中會有弱勢個案的現身說法,媒體紛紛以200元一餐分十口之家、吃飽就好、我胃口小做標題。公益、貧窮、弱勢等符碼,具體帶起同理心與關愛的行動,無意外的引發社會不小關注。
特別是在網路分享、按讚數上取得不錯的成果,無獨有偶,2019年網路按讚數、分享最多的新聞排行榜上,就有一則創世基金會輔導的地瓜媽媽與藉著騎樓燈光唸書的勵志報導,類似報導的手法一再出現,難免讓人有種販賣貧窮在吸引關注、流量的負面觀感。
某種程度,整件以弱勢個案,困苦敘述的包裝手段,無關對錯。公益團體需要引起媒體關注曝光,才能對挹注捐款有所幫助,然而媒體也清楚哪一種的「動人故事」,最能勾起網友的同情心、同理心,換取點閱率、流量,也是對公益團體的具體幫助,兩者為彼此互相幫助的共生關係,就像「寄生上流」引發的風潮一樣。
過去相關類似的案例,也曾在美國引發討論,有一段時間很經常看到非洲兒童充滿蛔蟲的大肚子畫面片段穿插在新聞臺頻道之間。諷刺的是,悲慘故事每次都和娛樂、生活新聞擺在一起,前一則兒童餓肚子的故事,下一則卻是吃到飽餐廳的業配,這當然是探討同理心的經典問題,當苦難離你很遠,你很難感同身受,反之發生自己身上,即便芝麻小事也會小題大做。
回到給予「實質幫助」上,大部分人看到這類新聞報導,多會按讚跟轉傳,但礙於很多現實原因,真正給予幫助的好心人逐年減少。不過,眾所周知。捐款付錢是最廉價且速成的方式,在「十口之家」故事的背後,隱藏的社會問題不該每次都被「賣窮苦」的新聞抹煞,同樣的體制、窮人租屋、上大學受教育翻身「低級教育」的老問題一再出現。
除了實際問題以外,整個社會依然藏有窮人偏見的價值觀,常見對於「傳統貧窮」的定義,所謂的「窮人樣」,一部分也受類似公益新聞的影響,另外有關捐款、物資幫助,實質上卻是上對下、高對低的物質、道德施捨。正因如此,時常發生嘴上願意幫助窮人,卻不願意窮人住在你家旁邊的弔詭案例,這在電影中有清楚的刻畫。
一時之間既有的文化、社會結構不好打破,不論是公益團體、媒體平台的處理方式很難改變,還有普羅大眾對窮人的心裡想像,讓人微言輕的我們,只能在一則則相似販賣貧窮的報導、電影後,做點人微言輕的道德呼籲。
作者 / 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