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興傳染病有所恐慌是人之常情,對中國政府武力侵略企圖的防備也是自然,政府與媒體有義務安撫人民的恐懼,並做好防疫工作與宣導。然而,身為台灣人民的我們,此時應該團結起來,日常生活中落實同儕及社區教育,而非強化中裔新住民女性因「陸配」一詞--被買來的、詐欺者、資源掠奪者、娼妓與生育工具等心理映像--所深受的污名(stima)。
在這陣子武漢肺炎相關新聞中,「陸配」(即中裔新住民,主要為女性)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對象。先是一名發燒的中裔新住民女性硬要搭高鐵,又有兩名中裔新住民搭機返台後確診,以及返台名單被外界質疑,認為中裔新住民比例過高,進而排擠其她弱勢族群。為此,陸委會還特別回應「結構上都是我們的國人」及「陸配也是我們的家人」等語。
接著,首班台灣人加班機於2月3日從武漢返台後,第二波加班機至今仍無確切日期。許多滯湖北台灣人於12日集體親筆寫信,向蔡英文總統陳情「我要回家」之訴求,當中不少是中裔新住民女性及新住民之子,其中一名單親媽媽寫道:「蔡總統,我們雖然是陸配,但是我們這些陸配已經在台彎生活了近20年了,在台灣生孩子,在台灣工作,在台灣照顧年老的長輩,我們的家已經在台灣了,拜託蔡總統不要拋棄您的孩子,讓我們這些無助的老百姓早點回家,拜託!」她還表示丈夫已過世多年,急需回家為孩子繳學費,願意配合政府隔離,一字一句著實令人動容。
然而,網路上(PTT、臉書與Plurk)卻出現不少「刁婦」、「破麻」、「中國版最終兵器彼女」、「她們以前搶錢搶糧搶男人,現在搶醫療資源!」、「別再娶陸配,素質沒比較好!」以及「帶球跑,跟轎後」、「跟中國爸爸生了才改嫁給台灣人,寧可台灣少子化」與「娶不到老婆,娶陸配傳宗接代的台男也該被檢討」等針對中裔新住民女性、其配偶及孩子的仇恨言論。還有不少人質疑「很多陸配不是台灣籍」,卻沒思考過她們需六年才能歸化入籍的規定。更甚者,有人呼籲立即遣返中裔新住民,或是修法把中裔配偶歸化年限提高到二十年,甚至是將來不給中裔配偶歸化只給居留證等。
這樣的集體情緒甚或仇恨不斷高漲,彷彿回到中世紀歐洲活活燒死黑死病患者的時候,並且明確針對特定族群--中裔新住民女性。這早已不是防疫資訊交流或政策討論,而是既有仇女與排外(xenophobia)的體現。我並不在說,在疫情非常時期想回臺就回臺,無需任何專業評估,全憑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而是不必妖魔化她們,因為仇恨不是防疫的一部份。
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台灣,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法國科爾馬一名華裔女性凱茜·特蘭(Cathy Tran)先是在上班聽到兩名男子大喊:「注意!有個中國女孩在我們的路上。」下班回程中又遇到一名騎著滑板車的男子要她戴上口罩。類似案件的受害者不只有華裔,也發生在其她亞裔身上,巴黎一名越南與柬埔寨混血的17歲少女夏娜·成(Shana Cheng),她搭公車時聽到一位乘客說:「有個中國女人!她要污染我們!她應該回家!」並且被許多乘客投以異樣眼光。為此,法國亞裔社群還發起了「我不是病毒」(I’m not a virus)運動,用以抗議種族及排外主義,認為該防治的是傳染病而非移民,右翼政客與部分媒體藉此煽動反移民情緒是可恥的,更直指近年全球極右翼崛起與反移民浪潮造就的惡果。
許多台灣中裔新住民女性紛紛在網路上發文,表示自己會配合政府及社區防疫工作,也會加強自主健康管理,並對目前的現狀感到遺憾與無奈。一位台籍中裔新住民媽媽寫道,回台登機前一晚,她對她的伴侶說:「假如因為我的身份不能回去,請你帶著孩子先走。我會留下來好好照顧自己,疫情過去我再去找你。」縱使這樣的選擇對她很痛苦,她不願放棄孩子,但她也不能捨棄家鄉親人。她知道兩岸政府的衝突,也知道中國與台灣人民之間對立關係的文化,但她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真實地跨越國族藩籬。她還加入了親子群組,與被封城的城市裡的家長們交流,盼望能強化社群及親子連結,她引用哲學家康德所說:「人即目的,而非工具。」盼望所有人民能攜手度過疫情。
早在上個世紀,法學教授金柏莉·克雷蕭(Kimberlé Crenshaw)就推廣了「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ility)此一概念,女性同時也因國籍、種族、性傾向與身心障礙等多重弱勢身分受到歧視,不同處境的女性受到的歧視會有所不同。在她1991年的論文〈描繪邊緣〉(Mapping the Margins)就指出,嚴苛的移民政策對家暴防治不利,比如說新住民女性因為害怕被遣返、與孩子分離而難以脫離家暴。同樣地,反移民的防疫政策與社會態度,也只會導致新住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見光死」,許多新住民可能會害怕被貼標籤、被街坊鄰居非議、失去工作與家人,甚或直接遭到台灣政府遣返,因此不敢通報並隱匿病情及旅遊史,反而對疫情防治只是百害無一利。
對新興傳染病有所恐慌是人之常情,對中國政府武力侵略企圖的防備也是自然,政府與媒體有義務安撫人民的恐懼,並做好防疫工作與宣導。然而,身為台灣人民的我們,此時應該團結起來,日常生活中落實同儕及社區教育,而非強化中裔新住民女性因「陸配」一詞--被買來的、詐欺者、資源掠奪者、娼妓與生育工具等心理映像--所深受的污名(stima),現在是時候傾聽她們的聲音並對話交流,說出彼此的擔憂與對政策的需求,打破她們長期以來被噤聲(silence)、被化約為特定政治集體的困境,邀請不同背景或處境的台灣人一同參與防疫工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度過難關,否則我們可能會一齊步向毀滅。
作者 / 吳馨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