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把港、台的連儂牆視為一種文化現象,有興趣者可參與觀察,無興趣者可視而不見,多餘的監督或恐嚇只會引發寒蟬效應。無論是學位生或交換生,對岸同學有幸來台灣求學,要盡可能體會民主、自由、多元已在台灣土壤紮根的過程,激進者不需要用同儕壓力逼迫己群去挑釁連儂牆,將破壞連儂牆當成自己愛國愛黨的勳章。
捷克自古以來是舊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中心和最繁榮的地區,1988年正是「蘇東波」起伏躁動的開端,一群反動的捷克人在布拉格修道院大廣場牆上,寫下對共產主義政府的不滿。這座牆稱之為連儂牆,因為與披頭四主唱John Lenno有關。在80年代,Beatles和John Lennon歌曲中所推崇的自由,是當時共產統治下的禁語,更有些音樂人因演奏歌曲而被捕,弔詭的是,禁歌和禁演通常會成為日後的經典。
捷克人為了緬懷被狂迷槍殺的John Lennon,歌迷在牆上塗鴉和寫上歌詞,成為連儂牆最初的輪廓。在共產政權的壓迫之下,人們把對政權的不滿和踏上自由路的夢想寫在牆上。漸漸地,連儂牆不單是紀念偶像的板子,更是對當權政府的非暴力對抗。時逢查理大橋附近導致一場學生與警察發生肢體衝突,共有上百人被捲入,此事件埋下1989年11月天鵝絨革命實現民主改革,捷克共產政府瓦解,捷克共和國正式成立,開始實行多政黨民主議會制,而捷克與斯洛伐克也正式分家。
爾後,捷克的連儂牆(Lennonova zed)受到舉世矚目,因為這面牆上面塗鴉內容多數同和平理念有關,亦成為全球遊客參觀的熱門景點。自從2014年香港發生雨傘運動,連儂牆的風氣也吹進香港,香港連儂牆(Lennon Wall Hong Kong)是香港社會運動示威者參考捷克連儂牆整設計,用Memo紙寫下訴求貼上去。一般來說,香港連儂牆總共有兩代:第一代是2014年,佔領運動出現連儂牆,主要出現在香港特區政府總部;第二代是今年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反送中)迄今,連儂牆從政府擴散到香港各區,包含西環、黃大仙、大埔、將軍澳等地。
北京當權者若知悉捷克連儂牆的歷史,自然會聯想到代碼:8964的春夏政治風暴,由學生與警察的衝突一路擴張到政權瓦解,確實是有歷史案例可尋,自然對於香港連儂牆的風氣感到憤怒與恐懼,於是兩地之間的打壓與反抗的力道逐步上升,Beyond的「海闊天空」和代表香港人精神的「獅子山下」,兩首歌曲在對岸雖未被列入禁歌,但公共場合已經不易聽到該旋律,酒吧的駐唱歌手也避免去唱這兩首耳熟能詳的粵語歌曲,這對於建政七十週年的國家來說,實在是又敏感也很脆弱,絲毫缺乏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大國崛起風範。
連儂牆的風潮近日也盛行於台灣校園,卻引發台生、港生與對岸學生的校園暴力衝突,著實令人遺憾。雖說按照對岸的「國旗法」,是不允許焚燒、毀損、玷污和践踏國旗的,但能否適用在港、台等境外地區?必須要釐清法律試用範圍和尊重當地的法律規定。心同此理,筆者誠摯對岸同學必須理解:即便內心不認同連儂牆的內容,但得保持克制的心態,因為撕毀連儂墻的海報可能涉及刑法的毀損罪,要瞭解言論自由的可貴,不能因為僅認為不符合自身國家政體的價值觀,就公然破壞而陷入觸法危機,此舉勢必影響學業還有被驅逐出境之虞,驅逐出境是否符合比例原則尚待討論,但其實得不償失。
不妨試著把港、台的連儂牆視為一種文化現象,有興趣者可參與觀察,無興趣者可視而不見,多餘的監督或恐嚇只會引發寒蟬效應,為公民道德所不忍。相逢就是有緣,無論是學位生或交換生,對岸同學有幸來台灣求學,要盡可能體會民主、自由、多元已在台灣土壤紮根的過程,激進者不需要用同儕壓力逼迫己群去挑釁連儂牆,將破壞連儂牆當成自己愛國愛黨的勳章。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