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素人」的郭台銘沒聽過亞里斯多德「人是天生政治動物」的說法,人身為群體中的一份子,本質上沒人能夠置身事外。所以不妨打開天窗說亮話,為求何事、為何而來?承諾人民從政不會變質的保證是什麼?
面臨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參加2020總統大選登記時間進入倒數,31位中國國民黨大老12日在3大報紙刊登半版廣告,公開呼籲郭台銘要團結、要和高雄市長韓國瑜合作。不料,郭台銘卻突然正式宣布即日起退出國民黨,還痛批目前國民黨與郭台銘返回國民黨的初衷背道而馳,此舉也為政壇拋下震撼彈。
深入觀察郭台銘返回與退出國民黨的理由,不難發現追求「中華民國利益」為他一貫的從政最高指導原則。只是某種程度這樣的立論,同時也能替黨內初選、總統大選中創造一個「可進可退」的政治藉口。就像韓國瑜強調「要改變高雄,要先改變台灣」一般,都是「合理化」自身選擇的託詞。
將參選的個人動機包裝為「公眾事務」服務是典型政治人物的標準特徵。實現「國家利益」背後的潛台詞,是為追逐「權力」,有別於現代「權力」通常與「勢力」混同,普遍被灌上負面的標籤。在心裡層面「權力」被佛洛伊德描述為「生命得以延續的關鍵力量」,通俗的說法是「權力是最好的春藥」。
這一句季辛吉的名言對韓國瑜適用,對自稱「非政治人物」郭台銘同樣有用,權力的種類有政治、資本等分類,無論掌握哪一種「權力」通常代表「能夠使某件事成為事實」,倘若擁有總統的權力,除了在政治上意涵不同凡響,更重要的是有權力為國家做事。
權力的背面是影響力,這也是外界普遍質疑政治人物為何爭先恐後求取權力的原因,不只可能會做壞事?而是擔心候選人積極所求的並非公共利益,反而是出於私人利益,覬覦影響力所帶來的勢力、權力環境的重建,直白的說我們害怕有人選總統是為「政治分贓、分配利益」而來。
做為典型政治人物的韓國瑜也許不比自封「非典型政治人物」的郭台銘可怕,強調不會政治,卻使用與政治人物相同的操作手法。讓人看不清楚寧願脫黨失信也要參選的真正動機,才是大部分人共通的疑問。眾所周知,商人是為協調利益而生,過去是照章行事,現在想要自定典章,實現支配政治的夢想,有錢的下一步是想要有權。況且,顯然主打「政治素人」的郭台銘沒聽過亞里斯多德「人是天生政治動物」的說法,人身為群體中的一份子,本質上沒人能夠置身事外。所以不妨打開天窗說亮話,為求何事、為何而來?承諾人民從政不會變質的保證是什麼?
作者 / 斯提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