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營造有「大勢」的感覺,類似「世上苦人多」同為窮苦庶民的生活情境,需要媒體與候選人的相互拉抬,才可以在既有信念之外,直接幫閱聽者決定該關注哪些議題,進而改變民眾的想法。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日前公布「電視新聞報導觀測結果」針對政治人物報導秒數與則數進行統計,韓國瑜相關報導仍佔中天新聞68%,雖然較3月調查時的88.31%略為下降,但仍明顯高於其他新聞台,對比第二名TVBS、第三名年代約40%比例依然存在不少差距。
以2018年九合一選舉結果觀察,不難發現候選人報導新聞量與當選機率呈現正相關。新聞報導無關正面、負面,好壞與否,其所帶來的曝光,支持度成正比,顯見在新的政治選舉模式中,知名度與支持度的關係逐漸緊密。雖然這也可以解釋為所謂「市場模式」,傳播理論上媒體大篇幅的報導,僅是反映閱聽群眾觀點的說法,意思是越受歡迎,自然報導越多。
現在要問的是,究竟是媒體帶動閱聽者關注,還是閱聽者主動想要關注,類似「雞生蛋」或「蛋生雞」先後問題。無論你相信哪一種,都是不可否認,在如今速食淺碟的年代,排除閱讀書籍和研究報告,媒體所製播與製作的新聞,可能是大部分民眾主要的獲取新資訊來源,包含對政治人物好惡,政見、政策、政績等,掌握媒體不單是促進民眾對選舉的意向,某種程度也幫助形塑一種全新的個人價值觀。
特別是在形成個人政治選擇中,經常可見政黨與合作媒體充分利用政治傳播中的「鋪墊效果」,讓民眾從先前新聞餵養的零碎新聞片段中建構自己的政治評價與判斷,只是多數民眾不會察覺,甚至不願意承認,媒體對個人的深遠影響,雖然每個人都認同媒體對他人很有影響力,可是就我自己除外。這點看似矛盾,卻是符合人性,畢竟無人想承認自己被媒體洗腦,是個笨蛋。
而為了防守這樣個人的政治選擇,不被其他消息或媒體新聞來源「打臉」,必須建立牢固的政治評價,不管藍、綠、白、還是自稱中立選民,都會有自己的喜好的新聞來源,可能是特定報紙或電視台,這是典型的「敵視媒體現象」。閱聽者政治立場越是堅定,會開始對其他資訊來源產生敵意之外。實質上讓外界正確的資訊無法進入,將自成一格的獨特群體。以「韓粉」為例,就以中天新聞、中國時報為大宗,並且完全排斥其他媒體,尤其是被戲稱為三、民、自的泛綠新聞集團。
這時候就不難理解,韓流的風潮是如何被吹起後並且不斷深化,達到成為韓粉的地步。很多人認為大環境對韓流的生成至關重要,不過或許要換個想法,是誰營造有「大勢」的感覺,類似「世上苦人多」同為窮苦庶民的生活情境,需要媒體與候選人的相互拉抬,才可以在既有信念之外,直接幫閱聽者決定該關注哪些議題,進而改變民眾的想法,藉此堆疊背後的意識型態,最終達到宗教信仰的境界。
作者 / 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