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排名機制後,成績單上所列出的各項排名,能更準確提供學生了解自己的社會所在位置,努力去發展自己,而不是像現在的社會氛圍,強調快樂學習,單純的因為害怕學生受傷害,而創造出一個混沌、曖昧不明的空間。
臺灣名模林志玲曾經在廣告中的一句「不要再給我打分數」嬌嗔,順應著臺灣教育的去排名化趨勢蔚為風潮,紅極一時。但在盲目的創造分數曖昧不名的混沌,與隱匿真實存在的各種排名種種作為下,可能將會開啟自身了解不足、發展方向不明、長期積弱不振的惡性循環大門。在過於簡化的從眾效應或積非成是之前,臺灣當前社會也許需要另一個角度的反思。
人們常說,學校就像是個小型社會的縮影,但現階段的教育政策,卻是在求學的階段不斷塑造出希望大家快樂學習,卻沒有給予「痛苦」的學習,以致於出了社會後,無法快速的適應社會的步調、節奏,而社會也給予這些七、八年級生一個「草莓族」的代稱,暗諷著這群年輕人無法抵抗壓力、痛苦,一碰就爛;但回過頭來思考,社會在他們求學的過程中,是否給予他們適當的學習了呢?
當現在的社會、職場上充斥著績效、業績排名等等現象,但在他們的人生軌跡佔了大半的求學階段中,不斷高呼著快樂學習,去排名化等政策,期望這樣能減輕這些學子們考試排名的壓力,因此在這樣不公佈排名的氛圍中,是否又讓他們錯失了面對壓力的學習機會呢?
現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下,看著現在的學生們,常會覺得他們自身在探尋自我潛能上的過程過於冗長;也看著許多落後的學生,在家長打著快樂學習的口號、教育理念中,自我感覺良好,到後來進入需依照分數分發的基測、學測等考試分發制度時,許多家長無法接受自己孩子成績的落後,紛紛向學校、老師求援,這些家長求助的點在於:他們過去不特別的要求自己的孩子要重視課業成績,但往往在發現孩子無法進入父母所期待的學校時,開始要求孩子成績,這樣的期待與要求也讓孩子產生了落差、反抗的情緒,殊不知這些孩子其實在快樂學習口號的濫用下,錯失了學習對自己的課業「負責」的態度,因為課業的學習成績所反應的,不正是自我學習的努力成果與態度嗎?
因此,求學階段若能給予學生了解自己各項成績的排名,能讓學生學習到的更多,因為他能讓學生學到求學階段裡,對每個學科「負責」的態度;面對排名時,學到面對失敗的「痛苦」、挫折的學習;也能讓學生更快速的了解自我優勢的能力在哪,減少他們探詢過程裡冗長的嘗試錯誤時間。
這裡所希望的排名,不僅僅只是段考成績(即智育成績)上的排名,而應該包含五育成績的各科排名,如此一來,能讓教育呈現更多元的面象,也能讓學生了解自我的優勢能力在哪裡?甚至於學生所拿到的成績單呈現的不再只是單一學期的總成績分析,而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能力指標雷達數據圖。這樣的個人能力分析,透過蒐集學生各項資料、數據,能更完整的呈現學生學習的面貌,除了個人的資料呈現外,也能呈現同年段的他人比較資料,就更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的社會地位位置,這樣的成績單對於家長、教育者以及學習者來說,有一份更具體呈現自己學習的資料來了解自我的學習,比起現今傳統的單一學期只打上優、甲、乙、丙等第的成績單來說,更具有實質上的意義。
現今的社會是個大數據化的時代,若能開發一套更具有專業效度的國中、小學生教育數據分析的系統,蒐集各個面向的強弱資料,並且加以排名,才能更具象化的知道這些強、弱能力所在的社會位置,就能更精準的幫助教育者與學習者判斷和了解自己,而每位學生除了可以知道自己的各科排名外,也能透過這份數據分析了解自己過去的學習脈絡,那麼就更有利於學習者做未來的學習規劃與競爭。這樣的系統開發比起花在教育改革上不知未來成效的成本上,或許更值得我們去執行,因為系統所蒐集的是學生過去的能力,透過過去的自己反思未來的自己發展,是否比起透過外在的教育政策去改變自己來的更具有意義呢!
恢復排名機制後,成績單上所列出的各項排名,能更準確提供學生了解自己的社會所在位置,努力去發展自己,而不是像現在的社會氛圍,強調快樂學習,單純的因為害怕學生受傷害,而創造出一個混沌、曖昧不明的空間,不學習如何面對社會化的不完美,不學習如何面對成功與失敗、強項與弱項,這樣的結果,可能對整體教育環境與國家競爭力都是負面的影響。
作者 / 林佳嬅、陳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