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銀共居」,或許是一個新的契機,讓年輕人找到歸屬;讓老年人獲得陪伴的良方!
近日,國中會考作文「青銀共居」,造成不小的討論。許多報導,關注在:「好不好寫?合不合宜?適不適當?」坦白說,國中生的生活體驗,或許沒那麼多,需要搜索枯腸,才能擠出點東西來。不過,對於台灣社會來說,這是個超棒的題目,值得所有國人一起來思考!
廣義的青銀共居可以指在一個社區之中住著長者與青年,彼此互相照料。狹義的青銀共居則是長者和青年互相為「室友」關係,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平時可能一起吃飯、一起打掃、共同分享某一部份的生活。這也是,近年來,逐漸火紅的話題與新型共居模式。對於「青銀共居」來說,共同「生活」,才是目的!
一般來說,台灣目前普遍常見,對於銀髮族的需求,往往過於著眼在:「醫療」與「照顧」上頭。然而,許多研究也指出了,陪伴、心理關懷與被需要的感覺,經常是人們最需要的關鍵要素。不過,當兒女長大,相繼離家,建立自己的家庭後,偌大的孤獨感與寂寞感,總是佔據了長輩們的內心…
有鑑於此,以荷蘭為首,在2013年開啟了一連串的「青銀共居」實驗。以一間銀髮安養機構勘始推動青銀共居,開放六位年輕大學生申請免費入住,條件是每月30小時的友善鄰居服務,包含送餐、陪伴用餐、簡單生活協助與陪伴長者聊天。他們特別限定申請的大學生不能是高齡照護相關科系,強調住進來是「生活」而非「服務」!自此,「青銀共居」,成為一種新的居住模式,並擴散…
在台灣的許多角落,其實也需要著類似「青銀共居」的創意思維,來面對急遽的老人化社會。以自己治療室的患者為例:「百合阿嬤與明仁阿公是大家口中的模範夫妻,一個禮拜至少會看到三次兩佬的身影。打從開業以來,他們就不曾間斷過地造訪治療室。不知不覺,也就習慣了彼此的存在。他們是治療室的寶,也是十足的【老朋友】…」
然而,接連幾天,十點一到,治療室的電梯門一開,卻不見百合阿嬤與明仁阿公的身影。一周、兩周過去,我嗅到了空氣裡的異狀。平時,雖然阿嬤抱怨較多,也看似較疼痛,但其實,阿公的狀況才真正令人擔憂。少動、多坐,沒事就打瞌睡,造成全身筋骨硬梆梆的。沒人能照顧他們,生活都得自己打理,一不注意,就摔了個正著…
在不安之中,撥了通電話。電話那頭,是百合阿嬤略顯擔憂的聲音。她說:「阿公跌傷了,骨折,已經換了人工髖關節,剛出院,正在休養中。暫時不能去治療了…」幸好,兒女回來陪伴;也幸好,發現的早,做了很好的處置。心中的大石,遽然放下。折翼的老朋友,摔斷了臂膀,在冷冽的寒風中,墜落…
至今,回想起來,我才明白:「傾聽與陪伴,就是最好的良藥了。雖然,能幫助的有限,不過對【老朋友】來說,當兒女都不在身邊,又沒有人能傾吐時,聽著他們發發牢騷、宣洩內心鬱悶,不也是一道情緒的出口嗎?治療已不再是重點,期待被關懷則成了主角,這是台灣醫療的現狀與【老朋友】們的無奈… 「青銀共居」,或許是一個新的契機,讓年輕人找到歸屬;讓老年人獲得陪伴的良方!
作者 / 黃宗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