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到郭台銘「民主不能當飯吃」的說法,更加難以取捨。其實選擇不難,只要比較哪一個政黨要把所有經濟的選項,都丟在名為中國的籃子裡,企圖拿主權換經濟。而以過去馬前總統的執政經驗,這不只讓民眾賺不到錢,更擴大貧富差距。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日前受訪時表示,「我反對跟美國買武器,因為你手上很多武器的時候,人家專門打你武器的地方…那你手上如果沒有刀、沒有槍,可能人家不會專門去打你。」對此,網紅「館長」不只有不同看法,更怒轟「大家告訴我他到底在講三小,一個要當我們中華民國總統的人講這種話,你敢投給他?」
館長在臉書上有近百萬粉絲,網路影響力不得小覷。無論是去年選前、或選後都有不少第一線政治人物紛紛要求合體直播,就是為打入以館長為首的年輕人同溫層中。不過,郭台銘看似親中的言論主軸,想表達的對象。自然不是以館長的收視族群作為主要受眾,而是目前對經濟成長停滯不滿的的經濟選民。
歷屆總統大選,無論執政黨是誰,總是有經濟狀況不佳的萬年包袱。相對於在野黨而言,只要訴諸對現實經濟狀況的不滿,就較能夠吸引部分選民注意,進而贏得大選。政治學上,將這種結果稱為「回顧性投票」特別是當經濟整體狀況不佳時,反對黨容易以經濟訴求提醒選民,要在選舉中教訓執政黨。類似這種的口號,是否聽起來很耳熟?
相對於「回顧性投票」,反對黨提出的未來的經濟口號,則立基於未來的經濟表現的「前瞻性投票」。同時之間對於經濟投票的研究,選民對於經濟好壞的測量方式。從個體與整體來做不同區分,有荷包假設和社會整體經濟假設,簡而言之是從個人角度與社會角度評量經濟好壞,進而影響投票意向。
只是經濟牌也並非沒有對手,不是沒有比「拼經濟」更重要的事。例如,主權議題。只要強調政黨明顯分歧的訴求,像是聚焦中國國民黨的「親中」與民進黨的捍衛主權立場,研究上可以拉回部分選票。館長說得對,「當總統最重要的第一個重點,維護國家的主權,沒有主權,經濟也不是屬於你的。如果沒有主權,炒經濟都是假議題。」
比起經濟,沒有主權一切都是空談。這時候選民似乎陷入兩難,不斷在吃飽與獨立自主的選擇上徘徊。在想到郭台銘「民主不能當飯吃」的說法,更加難以取捨。其實選擇不難,只要比較哪一個政黨要把所有經濟的選項,都丟在名為中國的籃子裡,企圖拿主權換經濟。而以過去馬前總統的執政經驗,這不只讓民眾賺不到錢,更擴大貧富差距。現在兩岸經濟牌的既得利益者,要出馬參選中華民國的總統,該如何投下手中的一票,相信大家心裡清楚。
作者 / 斯提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