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的研究已指出,缺乏民主與人權的國家不會有好的經濟發展,因此,當政者應設法讓民眾清楚認知到:唯有當非物質的價值理念能落實,我們才能好好享受物質生活;民主雖然不能給你飯吃,但至少可以讓你安心吃飯。
美國政治學家Ronald Inglehart於1970年代提出後物質主義的概念,係指工業化的國家在長期經濟繁榮的狀態下,普羅大眾對物質價值的追求已逐漸式微,轉而對民主、人權、自由等非物質價值的需求增加,即人們的價值觀由物質主義價值轉型為後物質主義價值。
臺灣自二戰結束以來,經濟的蓬勃發展帶動政治民主化的進程,1996年進行首次總統直選,2008年更完成了二次的政黨輪替,通過政治學者杭亭頓提出的「雙翻轉測驗」,朝向民主鞏固更邁進一步。政治與經濟的雙重發展正好成為台灣價值觀轉型的條件,近年來的反迫遷抗爭、太陽花學運等社會運動,似已顯現出民眾對於社會正義、公民權利等非物質價值的追求程度不亞於於經濟發展的物質需求。
然而時至今日,台灣的財富分配過於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普羅大眾不僅分享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更因為物價與房價節節攀升,生活日益困頓,在社會上瀰漫相對剝奪感的情況下,物質主義導向的思維再度興起,這給了有心的政治人物見縫插針的機會,他們高舉「拚經濟」的旗幟,阻饒有關民主法治等非物質主義價值的討論,並拋出「政治零分、經濟一百分」、「民進黨不倒,經濟不會好」等口號,讓「台灣經濟活路在中國」、「國民黨拚經濟,民進黨拚政治」等觀念深植人心,卻刻意避談馬英九政府執政八年的傾中政策,所導致經濟衰退、主權受蝕的惡果。這樣避重就輕、似是而非的意識形態經特定媒體的渲染散播,在民主台灣的土壤逐漸生根茁壯,無疑是當前民主的重大危機。
面對這樣的民主危機,當政者應正視並化解民眾對於物質匱乏的不安全感,一方面經濟的發展機制應導回協助個人自立的方向,另一方面透過賦稅制度與社會福利進行財富重分配,舒緩貧富懸殊的情形。此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的研究已指出,缺乏民主與人權的國家不會有好的經濟發展,因此,當政者應設法讓民眾清楚認知到:唯有當非物質的價值理念能落實,我們才能好好享受物質生活;民主雖然不能給你飯吃,但至少可以讓你安心吃飯。
作者 / 王昱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