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是台灣的社工節,平時媒體較少深入報導社福服務訊息,社工界也較少主動向民眾說明,現有社福服務流程及限制,才造成這麼大疑慮。
近期媒體報導台灣有家長投訴,某地區社會局社工沒得到家長同意,直接到學校訪視孩子而擔心侵犯人身安全,經過查證,是家長先向社會局提到家庭經濟困境,社會局評估符合高風險家庭指標,派社工到孩子就讀的學校訪談,了解受影響程度。
雖當地社會局及教育局回應,社工是學校輔導工作重要資源,過程符合兒少法、行政程序法規定,且如為疑似家暴、兒童虐待,不宜事先通知或得到家長同意,讓筆者想起幾年前的案件。
當時媒體報導網友爆料,內容是某天天氣冷,台灣有家長穿厚外套騎機車,後座的女兒沒穿外套冷到發抖,網友懷疑這位家長虐待孩子。
後來這位家長上網發文,說明當天出門前建議女兒穿外套,女兒不想穿,在尊重女兒的身體自主權,就沒穿外套出門,女兒都沒說覺得冷,但她也相信女兒有冷的感受。
她提到媒體報導後,當地社會局社工訪視,想了解女兒的身心狀態、家庭教養情形,擔心被誤以為是虐待小孩的壞家長,覺得受干擾、不受尊重,內心壓力大到出現無力感。
實務上也有發生,家長怕社工隨意將孩子帶走安置,就永遠看不到孩子,甚至也沒了孩子的監護權,而拒絕社工訪視情形,筆者跟不少社工能理解這些家長的疑慮,擔心如接受社工訪視,就被當作是有問題甚至影響生活。
且社工專業內部也討論,社工訪視介入處理過程中,會不會變成政策打手、階級控制媒介,反而沒實際協助服務對象及家庭?另有社工認為,需加強個別社工的會談技巧,減少不必要疑慮。
畢竟實務上可從裝扮、行為觀察,找出受家暴、虐待、貧窮而影響成長的小孩作適當服務,因此社工如接到通報,需作訪視確認,如真的不是,通常很快就會結案;尤其現代執行兒少福利工作,除家長的狀況對孩子造成嚴重身心傷害,一般會先改善家庭功能,讓孩子在原生家庭安心成長。
不然社工沒作訪視或訪視不確實,造成小孩被虐待重傷甚至送命,或因家庭貧窮影響成長,除得承受主管、外界批評,也對不起內心的職業道德。
既然媒體較少深入報導社福服務訊息,社工界也較少主動向民眾說明,現有社福服務流程及限制,才造成這麼大疑慮,社工可在遵守專業倫理前提,跟媒體及文創工作者合作,像是主持節目及專欄、演說、接受採訪、製作文創作品及其他方式,向民眾說明解除疑慮,也從中分享工作經驗,讓其他社工及相關科系學生思考,如何處理類似案件?
附註:
附註:
1.第一段可參閱<家長怨社工訪視子女校方未先徵詢同意 新北市府:依法調查>報導(連結)
2.第三、四段所提事件〈媽騎車穿羽絨 竟讓女童穿「吊嘎啊」凍到發抖〉可參考(連結)
作者 / 居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