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中短短的一段話,其實大大突顯出威權崇拜的特點:不感私人之恩,就用武力好好教訓,還美其名曰「剛好而已」,似乎這是放諸四海皆同的準則。
好不容易被蘇揆留任的文化部長鄭麗君,日前在出席關懷演藝人員春節餐會時,被現年67歲、曾為中視簽約歌星的鄭惠中搧了一巴掌。法治社會,當然不允許暴力,但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其動機。
根據記者訪談,她的理由是:「因為她推動廢除中正紀念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她一點都不感恩。這種人,我這樣子打她,是剛好而已。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有跟我一樣的感覺,我要做的就是這樣而已,謝謝。」
由此可見,鄭惠中之所以動手,當與民進黨政府積極推動的轉型正義中,如何定位中正紀念堂有關。這被劃歸文化部的業務,因此是由鄭麗君來著手,改名或是改建等細節,正在溝通與研議。
鄭惠中短短的一段話,其實大大突顯出威權崇拜的特點:不感私人之恩,就用武力好好教訓,還美其名曰「剛好而已」,似乎這是放諸四海皆同的準則。但所謂感恩,正是鼓勵崇拜甚至神化個人,而不鼓勵忠於國家體制。而武力的本質,其實就是脅迫與威逼,還要人好好裝出「感恩」的樣子。
這種思維,其實廣見於自我美化的威權政治當中:
二二八事件,國民黨軍隊自稱解放臺灣於日本帝國主義之中,實則把臺灣資源投入國共內戰,導致民不聊生。面對反抗的臺人,為了美化自己的屠殺,「不感恩可以動手教訓,剛好而已。」
在兩岸關係上,中共宣稱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自認讓了許多利給臺灣,但威逼造謠從沒少過。面對不肯統一的臺人,為了美化自己武力犯台的可能,「不感恩可以動手教訓,剛好而已。」
在中正紀念堂一事上,藍營還有許多人宣稱「蔣公是人類的救星、世界的偉人、民族的長城」,認定國民黨遷臺帶來了天大好處。面對態度截然不同的民進黨官員,為了美化威權崇拜,「不感恩可以動手教訓,剛好而已。」
這樣的思維,還會用兩種方式來合理化自身:
一是「打你是為你好,現在感恩還來得及。」這是把暴力也當成一種「恩惠」,但這種「恩惠」根本沒人想要,只是威權崇拜下硬塞給人的垃圾,居然還要人笑笑地接受。
二是「很多人跟我有一樣的感覺,我只是代表大家。」這是把責任推卸給不存在的群眾,好像大多數人都想要動手。其實在場那麼多人,只有她真的打人一巴掌,社會上也根本沒幾人會因為這樣就跟著出手,無非敲邊鼓叫幾聲好而已。
感恩惜福,固然是許多文化都強調的美德,但那只適用於私人之間的交往。民主政治是不鼓勵私恩的,因為那很容易導致不問對錯只問敵我,甚至由於恩惠兩字,多少貪贓枉法就這樣被視而不見。
對於中正紀念堂,藍綠兩大陣營素來有捧上天和踩下地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陳水扁執政末期,將該地改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並將牌樓的「大中至正」更替為「自由廣場」,一時間惹出不少風波。但人去茶涼,馬英九執政後,一切又復如舊。
兩黨的價值觀差異,可說在中正紀念堂的爭議當中,清楚明白地突顯出來。但無論如何,都應該坐下來好好談,絕非「不感恩可以動手教訓,剛好而已。」
作者 / 魯小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