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問題在於缺乏穩定的金錢來源,為了讓生活得以延續就必須身兼多職,而當生活因為兼職的忙碌而被分割時,窮人會更難在關鍵時刻做出理性判斷。
近日某位網紅為了樹立自己「路見不平」的形象,而誣賴國稅局超徵稅收並救濟弱勢族群是不公不義,然而實際上超徵是指國家實際徵收的稅金高於原本訂定的預算,而超徵的稅額大多來自綜合所得稅與企業營業稅,換句話說不是人民多交稅,而是政府的財政拿捏得當,讓稅金有盈餘的部分可以發揮更多用途。然而有部分民眾因此被帶風向,誤解了政府的美意,究竟是網紅操縱議題太成功,還是民眾只顧著窮忙而失去偵錯的能力?
對於部分民眾而言,中產階級以下沒有不動產、沒有投資股票且沒有自行創業的話,或許真的無法理解地價稅、綜合所得稅、企業營業稅與證券交易所得稅是從何計算,因此不了解為何政府會低估稅收情形而出現超徵的情況;而這就是貧窮限制了人的想像,因為不曾富裕過,所以無法理解稅收制度的內涵,只要網紅出來帶風向說稅金要被用來大灑幣,就開始有人擔心是不是自己工作得來的辛苦錢被政府搶走還任意浪費,而這種恐慌與憤怒的情緒會讓謠言更容易擴散,使得政府闢謠的節奏難以追上謠言擴散的速度。
因為窮忙,多數民眾往往缺乏查證與闢謠的心思與時間,任意的被仇恨言論洗腦,甚至主動的持續散播謠言使恐慌擴散;當貧窮限制了人民的想像,限制了人們求真的慾望時,這種謠言會更加難以杜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社會福利制度緩解貧窮問題。當人民接受了政府的協助並產生信任感,有額外的援助讓人民避免窮忙,才有時間跟餘力去思考,而有機會去評斷謠言的真偽。
當人被貧窮所困,便會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問題;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看著別人日子過得愈來愈好,有房有車有家庭,而自己卻仍然困在窮忙的迴圈中走不出去,小時候聽著大人說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然而長大了才發現事實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當自己不斷掙扎都只能困在原地時,人就會放棄希望,但心中的怨恨與憤怒卻無法壓抑,進而引發更複雜的社會問題。
當資本主義持續拉大貧富差距,如何透過社會福利制度讓資源重新整合並且分配,就是政府必須妥善處理的問題;而歐美國家之所以能夠做到降低犯罪率,不只是性交易與管制藥物除罪化,更重要的是透過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讓窮人也能擁有基本的生活條件,而為了進一步改善貧富差距並且改善窮人的習得性無助,芬蘭進行了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實驗。
窮人的問題在於缺乏穩定的金錢來源,為了讓生活得以延續就必須身兼多職,而當生活因為兼職的忙碌而被分割時,窮人會更難在關鍵時刻做出理性判斷;當社工為了社會福利制度的公平性,頻頻確認窮人是否符合補助資格,不僅讓窮人再次受到打擊,連帶產生的人力支出也是公共財的負擔,行政流程的判定若曠日廢時,還會讓窮人缺乏對社福的信賴感。因此無條件基本收入就是用來解決社福制度的現行問題,讓有限的資金能夠達到最大效益。
或許會有人以為無條件基本收入會增加人的惰性,然而芬蘭的實驗中並非如此;實際上更多徘徊在窮困邊緣的人因為得到的這筆收入,願意花時間與心力去改善自己的現況,這筆微薄的收入讓他們有一種確切的安全感,勇於探索過去沒有常識的工作領域,或是乾脆重新學習一項新技能,讓自己擁有改變現狀的能力;即使這項實驗已經終止,但仍然值得世人去深思,若窮忙使人感到習得性無助,喪失思考與應變的能力,甚至走向犯罪一途,為何我們不試著以無條件收入來防範於未然呢?
作者 / 林若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