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有優勢之處在於政策作為本身,是民間言論談論的重點和中心,在上述結合民間友人議題攻防時,政府最重要的就是在政策方案中做出清晰地選擇,明確清楚的與民間友好勢力溝通,以利議題傳播。
假新聞在資訊化潮流與政治媒體輿論近半年來關注的情況下,成為重要政府議程,蔡總統屢次提及,政委羅秉成也公布了初步立法規劃。但讓假新聞成為重要的政策問題,癥結點不在技術進步或不明勢力有心攻擊,反而在取信假新聞的受眾,因此,應對之道需有非正規的思維。
大家都愛談假新聞
假新聞議題很奇怪,許多立場南轅北轍的團體都在要求政府拿出對策。泛執政的陣營時常認為中國用境外網軍、「五毛黨」有規模、有策略地攻擊台灣民主,在戰略重要點上製造錯誤訊息,扭曲選舉或政策攻防結果。某些政客利用部分資深公民不熟悉網路生態,一口咬定對手陣營大量雇用網軍「霸凌」自己,完全忽略新媒體、自媒體環境下傳播者自主集結的特性,將負面消息都歸咎於他人刻意醜化。
有各種進步立場的社運團體近年來也愛上了「假新聞」之說,把倡議立場未能獲得共鳴的原因,導向各種知識內容錯誤的訊息,因此同婚不能通過是因為假的愛滋傳播管道、反核倡導困難是因為錯誤的發電原理或能源政策資訊、推動台灣主權困難是因為錯誤的國際政治歷史認知…我們可以發現否種相類似的說法,「假新聞」的罪魁禍首都被推到一個色彩神秘、難以捉模的集團,並且有特定目的,結果就是這樣的假新聞對策,光在劃定假新聞定義就困難重重,假新聞愈反愈旺,各方交相指責自己的對手散布假消息,想用公權力讓對手禁聲。
關鍵是受眾分眾化 有人想被騙才會有假新聞
傳播分眾化,散佈「長輩圖」的通訊軟體群組無所不在,讓當局從公開澄清訊息的思維,轉向抓出假資訊製造者,無可厚非,但可能是無效的對策。因為通路分眾化背後是受眾分眾化,三十年前金光黨在銀行出入口誘騙需要發財的資深公民,三十年後就可以在line群組上煽動需要在對岸有發展的生意人、退休軍官…,會被不實不正訊息誤導,最重要的因素是願意被騙,其餘傳播技術上的細節無論如何管制,最後都是徒勞。要求平台自律立意雖好,但受眾在觀念信假成真的背景下,到底怎樣是假是真,公權力是不是最終還要跳進來認定?雖然不直接調查處罰,但不免用行政命令或是新聞訊息的方式,暗示平台的自律機制目前認為何種訊息屬真、何種訊息是假。如此一來,要不是這個標準拿捏過寬,淪為自我安慰的公共政策,實際上沒有太多改變;要不就是標準過嚴,線上論壇變成學術論壇,大家字字珠璣錙銖必較,深恐被自律。
假新聞是心戰,是利用有特定價值信仰需求的國民,從傳播面下手是不會有太大用處的,從接收面呢?養成價值的過程漫長,恐怕也非一朝一夕能改。幸而台灣是個多元民間社會,藍綠統獨、保守進步各有主張甚至激烈對立,對執政者而言也是可以利用的情勢。「假新聞」之戰是裡應外合的非正規戰,利用的是「第五縱隊」,幸而執政方在民間,無論議題立場,一定也找得到友人。「澄清」假消息的方式有時而窮,這類政治問題最重要還是從政治解決,執政者應該思考的是在恰到的時機上(例如關鍵政策通過時、指標個案面臨挑戰時)結合民間友人,也用集體化的論述力量取得輿論先機。這方面的對策用國家機關正式調查、處罰,是最不利應對的,不但把官僚體制拉入泥淖,也對受眾分化導致的選擇性接收資訊無能為力。
須以非正規作戰應對
政府在控制資訊上沒有優勢,在言論自由的民主國家如台灣,任何一個立場不同國民的社交網路,都可能是潛在假新聞集散地,政府防不勝防。政府有優勢之處在於政策作為本身,是民間言論談論的重點和中心,在上述結合民間友人議題攻防時,政府最重要的就是在政策方案中做出清晰地選擇,明確清楚的與民間友好勢力溝通,以利議題傳播。
作者 / 邱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