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94歲在香港去世,這位記者出身的武俠小說家,其作品乃至為人,正反兩面,無論身前或身後都引起了很多批評。
摘錄今日的美國之音報導:金庸的文章大義凜然,情意纏綿,真愛悱惻,事實上,道德操守卻豬狗不如,中國男性文人之惡劣自私集大成,在感情世界,他和凡夫俗子並無不同,遭遇女人背叛,他也背叛女人。
好評如潮說金庸是一代文學巨匠、武俠小說大家,江湖作品泰斗,作品影響深遠,影響華人世界幾百年,蓋棺論定。
金庸因寫小說寫出大名後,寫而優則仕,從香港高級文化人華麗轉身,金庸最後進入政界成了政治人。然而金庸在文學上修養是成功,在從政則是失敗,批評者說:金庸晚節不保。中國學者溫克堅說:少年時讀其書有其樂趣,成年復翻其書已“基本無感”。作為政論家和公共人物的金庸,雖然不乏人性流露和道義擔當時刻,但持守不恒,缺乏一致性,後期遊走於權力邊緣,圓融討喜,名利兩旺。中國寫手王五四說:年少時的歡愉懵懂過後,要承認成人的疲軟無力,還好你收到了前,我們受到了啟蒙教育,就像年少時,我們遇到了一個有職業道德的老妓女,二十年後對你早無慾望,只是心存少年的感激。
作家劉仲敬說:金庸後來誠實地說,他沒有把自己的小說當回事,也並不覺得武俠小說能算經典,粉絲的評價只是初戀效應,與其說源於其作品本身,不如說源於懷念青春的自然感情。
金庸的父親查樞卿在五十年代初,中共掌權後的鎮反中被槍斃,金庸敢怒不敢言,作為中共派駐香港的大公報記者,他不敢怒,在佈滿歐洲人、南亞人和全世界各種團體的香港,他沒有謀生能力,只能仰仗迫害者的施捨。他選擇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王五四說:1981年,鄧小平會見金庸,向金庸道歉,微笑著說,“團結起來向前看”。金庸點點頭,說:“人入黃泉不能複生,算了吧。王五四說:李敖曾痛罵過金庸的虛偽,我倒覺得金庸未必是虛偽,而是人共有的虛弱。當金庸作為社會名流,終於混到了可以享受統戰紅利的一天。他早就想投靠共產黨,是共產黨不肯要他。現在共產黨願意統戰他了,他自然求之不得。他參加《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工作,處處為鄧小平說話。香港只是他避難的地方,他從來不是香港的一員。香港的未來和憲法形式,跟他沒有關係。
讀者說金庸不記父仇的人,是說的輕鬆。司馬遷被腐刑,該是更不共戴天了吧?如果當時有能夠與漢武帝抗衡的政治力量,司馬遷一定會加入,但是沒有,他報不了仇。想不虛度此生,惟有發揮自己的才能,做一些名留青史的事,金庸也是這樣。
個人與政府的恩怨,不能要求人人都像施琅和伍子胥那樣最終報仇,或李廣那樣死不妥協,有過家人被迫害歷史的讀者可以自己問問你能怎麼辦?金庸筆下的大英雄袁承志與殺父仇人崇禎也是選擇了相逢一笑泯恩仇處理的,可以算他言行一致吧。父親被殺,他不沉淪,自己奮鬥成名,很了不起了。這點上罵金庸實在是過於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