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早就過去了,親子關係應建立在相互尊重與包容,但願親情不會被成績破壞。
八月底據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調查(連結),「功課」同時成為親子兩代的共同煩惱,家長大多擔心孩子的成績如何更進步,反而成為兒少的壓力來源,九月初董氏基金會作的六都中學生憂鬱調查也發現課業是學子最大的壓力鍋(連結)。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之前暑期上映的公共電視微科幻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中闡述這些所謂「直升機父母」執著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觀念,強力要求子女有好成績並以「為你好」為名打壓青少年自由發展,成為孩子的夢魘。
看了這部戲劇筆者百感交集,因為我也有類似經歷。憶起那年面臨升學抉擇關卡,在校成績不錯的我其實比較傾向念第二志願就好,不喜歡競爭太激烈的第一志願,然而在父母的「軟硬兼施」下只好打消此念頭去就讀市區內最菁英的高中。然校門外這身制服或許讓我享盡名校的光環,但校門內激烈的學業競爭卻讓我難以喘氣。
爸媽對我念第一志願會會如此執著是跟他們各自的背景有關:父親在國中升學考試時差一點就考上第一志願,至今還對這事耿耿於懷;母親在國中升學考試時雖考上第一志願,但因當時農村老家經濟拮据,加上長輩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只能選擇唸五專。我家因父母均與第一志願擦身而過,故希望兒子能金榜題名以「彌補他們的缺憾」–感覺我像是「工具人」那樣的被支配角色。
虎爸虎媽們糾結於「成績至上」的情結,即便被孩子抗拒甚至痛恨也在所不惜,自認「你以後會感謝我的」以合理化其為讓子女學業提升而實施之高壓管教,實際上是缺乏對孩子的尊重,把他們當任由擺布的物品而非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輕者破壞親子關係的和諧,重者釀成家庭悲劇之憾事。「活著好累,不想長大」、「蚊子的世界裡沒有分數,沒有考試,蚊子媽媽會罵蚊子小孩嗎?」這是去年九月初一位北一女新生在跳樓身亡前寫下對父母的控訴(連結)。近來不少明星高中學生因承受不了爸媽過多的期許與壓力而輕生之事頻頻發生,正是家長過分重視成績而忽略子女感受產生的嚴重後果。
青少年的未來發展不是只有成績這種單一價值才能衡量,許多讀書以外的天賦如果能適時被啟發,同樣能有一片天可盡情發揮,張惠妹的動人歌喉、吳寶春的麵包手藝、林書豪的投籃球技……,行行都能出狀元,不是嗎?
「為什麼你們只看到你們自己想要的!」、「為什麼只要成績掉下來,就不會有人愛我?」《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中高中生主角的控訴正是許多孩子的心聲,為人父母者聽到了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早就過去了,親子關係應建立在相互尊重與包容,但願親情不會被成績破壞。
作者 / 賴彥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