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正是此種運氣,讓台灣人不再敬畏自然,也肆意揮霍上天給予的豐厚資源。
當愛滋病開始出現時,我即多次在上課時向學生強調:「在醫學上,它有清楚的研究、解決的方向。能有效控制,只是時間問題」。人類,在未來必須真正面對的,是二個重要課題:1.自殺與犯罪;2.糧食與水。前者,是面對自己;後者,則是面對自然。這二個難題,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的夢魘,也是難以迥避的困境。
從看到國家地理雜誌2016年3月(172)刊登李永適先生的一篇文章和探討糧食危機的專題後,心中感觸很深。雖然已過二年半,這些問題,似乎愈演愈烈,也在我腦際徘徊不散。我把該期值得大家關注的資料,整理後,節錄於下:
A.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
1. 73億人口中,有7億9500萬人(1/9),處於長期營養不良狀態。
2.全球生產的糧食總量遠超過世界人口所需。所生產的糧食中,有三分之一,
13億噸被浪費掉了(價值達7500億美金)。
3.只要減少浪費糧食25%,就可讓全世界吃飽。
B. 作物的多樣性,快速消失
全球有30,000種可食用植物。7,000種被栽培或採集為作物。30種主食物 ,
餵養全世界多數人。以往農民種植基因較為多樣化,現代工業化農業卻集中
培育獲得商業成功的少數品種。1903年/1983年的品種對照:甘藍菜554/28;
萵苣 497/36;蕃茄408/79;玉米307/12。美國市場上能購得的種子品種急速減
少。1900年至今,作物的多樣性減少了75%。
C. 台灣環保署統計
1.台灣人每年至少製造2200萬噸廚餘。平均每人每年產生96公斤。超過歐洲
,略遜於美國。比中、日、韓平均高出20%。
2.被浪費掉的廚餘,以桶裝,可以高過1000座聖母峰。換算起來可以製成40
億個便當。
D. 浪擲的蔬果
從較富裕國家的實際推估:損失:採摘和揀選(20%),儲藏和運送(3%),
生產果汁、罐頭及烘烤(2%),批發商和超市丟棄(9%),家中未吃或丟棄(19%)
美國,是世上唯一得天獨厚的國家。地大物博,糧食不缺。可是,每七個人卻有一個人得不到該有的食物保障。因為,它浪費了30%-40%的食物。日本,雖然糧食不足,卻投注極大的心力,力圖改善。我記得,他們的媒體在二十世紀後期,即開始不斷關注世界糧荒對日本的影響問題。九州暖化,也使他們注意農作物因應品種的選擇及栽種問題。最近九州冬季的暴雪,相信他們的農林水產相關部會大概又在對此種氣候變遷苦思對策了。
反觀台灣,農委會不要說對未來的糧食有否規劃,就連菜價的控制,已是多年沈痼,且每下愈況;水利署對水資源的規劃、控制,亦不遑多讓,尤其,中南部,連年缺水,連飲用和農作都受影響。這早已是國安問題,只是,中央的農委會和水利署的高級官員,好官我自為之,不見作為;地方的縣市首長,則在忙於爭取經費綁椿、固椿,虛耗公款;立法院,正事不幹,三不五時為一些無聊的議題,情緒性的爭論不休。除了樂於作秀不疲外,你可曾看過任何有意義的正視問題和嚴肅辯論?
台灣屬小型海洋國家,地表樹木覆蓋率稍高於一半,比大多數國家皆高。是少數較少遭受大規模波及的地方。尤其,台灣今年的運氣特別好。當高溫、乾旱開始要造成問題時,都下了及時雨;當日本和歐洲的高溫破表時,台灣並沒跟進;當澳洲因乾旱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台灣也僅在限水、限電邊緣徘徊。
也許,正是此種運氣,讓台灣人不再敬畏自然,也肆意揮霍上天給予的豐厚資源。
台灣的問題,在於太熱衷於空泛的政治攻防,忽略了該面對的現實,也模糊了該解決的焦點。僵化的思考模式,只有制式的二分法,缺乏任何彈性和自省的能力。水資源,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台灣的年雨量並不缺,只在於雨季的不平均而已。中央政府雖然花費了數以千億計的治水費用,只是,在長期政商勾結,尤其地方政府的濫用,除了汐止疏洪道發揮功用外,淹水的地方還不是照樣淹水,缺水的地方還不是照樣缺水?這些治水費用,就像是少數人或少數團體源源不斷的梆椿及加菜金。當乾季明顯增長時,政府想到的是,以價制量;人民想到的是,水費不能漲,生活要依舊。電的問題,亦如是,年年總是耗在核電的爭議。政府和人民沒想到的是,氣候變遷,已愈演愈烈。地震、森林大火、乾旱、汎洪、高溫等,已襲捲世界各地,造成重創。糧食和水的失衡,勢必成為人類未來難以迥避的問題。台灣也很難倖免。
退休後,我每星期到中部老家附近看一至二次門診。除了逃離台北那種令人噁心的政治亂鬥外,主要是避免讓自己與現實社會生活脫節。病人大多是農、工階層 ,年齡也大多已在四十歲或以上,女稍多於男。男性,偏向種稻、水果;女性,則偏向種蔬菜。種稻的成本極高,扣掉高漲的肥料和人工費外,每月的平均收入不到11K。種水果和蔬菜,比稻米好,但,要看天吃飯。收入較高,卻起伏不定,且波動大,需要時時注意及截長補短。一位因病無法工作的中年病人告訴我,他太太在工廠做工,一個女兒在讀護理系,一個女兒在讀中學,自己做個人回收。今年的廢紙一公斤幾塊錢,塑膠瓶也是個位數,只有鋁、鐵罐勉強可收到十一塊左右。他一個月的收入,大概只有一千多塊,不到以前的一半。他每天依然按時工作,希望能多少貼補家用,至少不要拖累家人。說真的,對這些每天勇敢為生活而努力的人們,我心中只有尊敬。
記得,在鄉下讀小學時,學校洗手台都會貼著「節約用水」。祖母輩,每餐也會告誡孫子,盤中食,粒粒皆辛苦,將飯菜落掉,會造成裂唇等等。日本人,到現在還教育小孩吃飯前要合十。可是,我們的小孩,除了被要求死背四書五經外,連稻米怎麼種、蕃薯怎麼長,都不知道。也難怪台灣的廚餘,會堆積到找不到掩埋/處理場,也忘掉了世界上還有八億人長期挨餓。大人們更不要說了。當中南部辛苦的農民們,都已經為天候的變遷,苦思那些蔬果可能需要改種了,北部天龍國的人,卻還沈醉在什麼「九二共識」、什麼「兩岸一家親」,好像稻米、蔬菜、水果,都會憑空自動從天上掉下來!尤其,令人不齒的是,當南部受災時,竟還有大報的頭條用上「823泡戰,死傷多少人…」。
天災既已明顯顯現,且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常態。大家應該重新體認「資源有限」和「環境一旦破壞,即難恢復」的事實,不應輕易破壞既有環境和生態。也不應過度開發來適應人類,而應該培養與環境共生的概念。花蓮、南投,即是明顯的例子。明明是一個好山好水的地方,卻藉著開發、繁榮之名,除了政客、財團獲取暴利外,人民在短暫的激情後,要面對的卻是長期的土石流。尤其,花蓮任令亞泥挖山,加上陸客的如蝗蟲過境,現在已呈何種面貌?
我相信「天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也相信「天助自助者」。政府,應該負起該負的責任,不要再得過且過或粉飾太平。必須讓民眾清楚瞭解未來必須面對的風險及困境,及早因應。除了盡可能不增加人民經濟負擔的前提下,水利署的治水,防洪、水土保持外,尤應注意蓄水和水的回收和再利用;農委會,除了落實產銷制度合理化外,亦應依氣候變遷擬定農糧、漁牧和蔬果的栽種策略,加以因應,尤其,應加強各種延長保存方式的研究,以應不時之需;林務局,除了森林的保護外,亦應防範天乾野火。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相信政府官員亦耳熟能詳,實行亦不困難。政府,只要確實督促審計部、廉政署和司法系統,發揮該有的防弊功能,應已足以應付。真正抓幾隻大的菜蟲和抓幾件大的治水工程弊案,相信就能有效嚇阻且立竿見影。
一個熱低壓,即可夾帶豪大雨,讓南部縣市重創。事實上,在極短時間內,超過400毫米的降雨量,已清楚的証明了天威實在不是人力所能防範或掌控。應付天災的關鍵,最重要的,還是靠人民平時的憂患意識。台灣人千萬不要退化成像被慣壞的小孩。什麼都要最好,也要立即滿足;什麼都推給政府,卻忘掉了過於澎漲的官僚體制,除了讓你、我的荷包不斷失血外,只有降低效能;什麼都相信政客,卻忘掉了虛幻芭樂票,雖可讓你暫時性的激動,卻可能留下難以彌補的慘痛。
環境、生態具有自然平衡的機能。天災無法防,只可能降低其災害。所謂的人定勝天,只是人類狂妄自大的表現。雅加達,近一半地區已低於海平面,成為全球下沈最快的城市。北雅加達近十年,已下沈2.5公尺(每年約下沈25公分)。估計到2050年,雅加達將有95%沈入海裏。地球暖化固是一個因素,1000萬人口的不斷抽取地下水,亦是原因。如何避免超抽地下水,可能也是台灣中、南部,必須急速解決或改善的問題。因應異常天候的變化,並無良方。唯一立即可以見效的,只有「減少浪費」。如果,每個人每天減少用水10cc,台灣一年垂手即可省下73000000000cc。若,加上輸送和回收再利用的提高,既不必耗費鉅資興建水庫(破壞環境、生態),也可降低漲價之壓力。電的情況,亦如是。至於糧食,如前面所提的資料顯示,除了減少浪費和廚餘外,亦應盡可能的養成雜食(米、馬鈴薯、蕃薯等),以應付天變。這可能是未來台灣的生存之道。
人類的需求和自然,必需取得適當的平衡,才能永續。飢餓和被浪費的食物,也不應被視為二條永不交叉的平行線,而應在某個程度上,思考同時改善的方法。窮則變,變則通。變不變,則在人的一念之間。就像限期禁用塑膠袋以救海洋生態,還有人要求政府要有配套,才能實施。我真的不知道配套是什麼?自備一個布製購物袋,不就解決了?就是你堅持非用塑膠袋不可,一個塑膠袋重覆用三次,不是就減少了2/3?不就使鯨魚少死了?
澳洲今年的全國乾旱,看來明年世界的糧食戰爭已隱隱可見。我看過十幾個國家,像台灣這樣,在水、電、糧食均尚能普遍維持基本需求的國家並不多。上天給予台灣的,實不能說是不厚。台灣人,真的應該惜福!
有興趣的人,可參閱:
1.國家地理雜誌2016年3月(172期)專題
2.Jakarta, the fastest-sinking city in the world. BBC App 8月12日
作者 / 楊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