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高等教育受台灣法規與政府當局的特殊限制下,無論高等教育的發展要走往市場化或公共化,抑或以二分法的方式讓大學擁有不同的樣貌與特色,都勢必要做出取捨,貪求無厭的心態恐怕只會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寓言故事般招來惡果。
「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是初學經濟學的人經常在經濟學相關書籍中,看到的一個比喻。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是機會成本的選擇問題。但是在台灣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在私立學校上,這彷彿不是一種機會成本的問題,而是必須「兼得」的議題。
台灣高等教育的公共化與市場化各有論述,就社會福利的觀點來看,教育的確是社會福利的一環,是屬於公共財的一部分,而高等教育做為高度影響國家與個人發展的教育階段,在時代的潮流下更有其義務提供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禮。但在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競爭下,確實各高等教育機構都必須投注更大量的資金來擴充其研究/教學設備與研究/教學能量,來提升高等教育學府的排名與影響力。
就筆者的立場來說,筆者並不否認教育市場化的確相較於公共化更來得有辦法因應全球化的競爭與設備資源的擴充,但望眼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學府同時接受政府高額補助,並同時收取高額學雜費並以市場取向來經營的模式,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高等教育基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與泛公共財的概念急速擴張,並藉由政府的高額補助來協助其高等教育學府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品質,來滿足其受教與研究需求。在高教成長的過程上,台灣算是高度效仿歐陸等福利國家對於高等教育的想像與經營模式,以現行的法規與普遍大眾對於高等教育的想像上,仍難以脫離高等教育公共化的路線。
儘管如此,台灣近年來充斥著高等教育改革開放,走向市場化的呼籲與批判,其中又以私立高等教育學府對於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追求更為強烈。只是在一片市場化的呼籲與批判下,筆者未見高等教育機構掌權者針對高等教育學府針對接受政府機關的資源挹注與補助上,有明確「拒絕接受」的表態,甚至仍將高等教育視為部分的公共財,仍冀望在高等教育市場化後,保有政府的補助與資源。
魚與熊掌都想擁有,是現今台灣高等教育的矛盾與困境,事實上,站在學生的立場,公共化與市場化都有其利弊,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也無實質的影響力來影響整體高等教育政策的走向。只是,當機會成本的問題淪落至此,高等教育學府貪婪的本質在少子化的照妖鏡下顯露無遺。
但若以現行法規的角度來看,現行存在的高等教育學府無一不屬於非營利的教育機構,即便未來有機會效仿美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也不應無條件地讓原先基於公共財、非營利享有特殊待遇的私立學校法人,無縫接軌的成為營利的高等教育機構。即便是公立的高等教育機構,若真的要跳脫非營利、公共財的角度來發展,真的有其競爭潛力的學府也屈指可數,更不談諸多因應廣設大學下所升格改制的公立大專院校,其競爭優勢多半也僅建立在「學費低廉」、「國立學位」的前提,拿掉了學費低廉這個誘因,恐怕只會瞬間落入退場邊陲中。
無論如何,少子化與國際化的威脅與衝擊不可避免,台灣的高等教育受台灣法規與政府當局的特殊限制下,要擺脫三不像的高等教育經營模式實屬不易,但無論高等教育的發展要走往市場化或公共化,抑或以二分法的方式讓大學擁有不同的樣貌與特色,都勢必要做出取捨,貪求無厭的心態恐怕只會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寓言故事般招來惡果。
作者 / 許家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