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後實在太催人熱淚,無論這種眼淚來自何處,整齣戲以北漂生活、春節返鄉、男女愛情等三大元素構成,每一項元素的發酵,都能成為外來北漂們內心的痛楚。
電影「後來的我們」在對岸剛上映不久,票房已超過13億人民幣,也成為今年五月臺北電影節的首映片。該片的靈感,來自於劉若英2011年出版的《我的不完美》書中的短篇小說《過年,回家》,敘述從高雄來到台北打拼的一對男女,歷經相戀、分手和各自婚嫁,卻又為了家人每年相約回家過年的故事。
劉若英將短篇小說變成電影劇本、把故事背景從台北拉到北京,描述林見清(井柏然飾)和方小曉(周冬雨飾)在返鄉過節的火車上相遇後,展開一段相聚相離、長達十年的感情糾纏。電影裡的男女主角,在返鄉的火車中相識為起點如何相知相愛,但最後仍得被迫分手。觀影後實在太催人熱淚,無論這種眼淚來自何處,整齣戲以北漂生活、春節返鄉、男女愛情等三大元素構成,每一項元素的發酵,都能成為外來北漂們內心的痛楚。
「後來的我們」的佳評如潮,成為北漂們心中的經典電影,當然,戳痛點的影評,也是無所不在。男女主角歷經熱戀、分手、錯過、重逢的過程,實在太緊湊了,周冬雨和井柏然擁有出色的外型和不錯的演技,但能否成功演繹北漂的心境?不是電影一些打打鬧鬧的鏡頭所能反映,觀眾或許不買單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但對每逢春節返鄉及父母思念,卻無法無動於衷;觀眾可以繼續不買單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對大城市謀生不易及高居不下的北京高房價,現實生活上,想圓一個北京夢彷彿難如登天。
影片將中關村當年電子3C產品零售的場景,再次呈現在大螢幕,勾起那個世代人們對中關村的記憶。對比現在中關村升級為創新、創業的雙創中心,連鎖餐廳越來越多,在中關村自稱虛擬經濟的創業家者比比皆是,讓筆者回憶起當年中關村大街的繁榮與喧囂,電子產品零售的年代,才是實體經濟的典範。男女主角因暫時工作不順,走在光華路上的場景也讓人揪心,一條成功與失敗並存的光華路,象徵著北京中央商務區(CBD)的殘酷與無情,CBD的街景看似華麗,華麗的背後是多少人力歷經競爭、廝殺、淘汰的戰場。
北京歷經2008年奧運會後,蛻變成一個國際都會中心,成為更多年輕人紛紛來朝的築夢聖地,北京最又有資格講「背景」,因為北京遍地充滿機會,把握好的機會,可以成就一個精彩勵志的故事,但是風險無所不在。電影裡男女主角擠在狹小的公寓,北漂看在眼裡苦在心裡,北京不僅買房不易,而且租房困難,當房東催討月租,或不定時將您趕出房子的時候,對居住正義議題卻無力回天,忠貞堅守的愛情也面臨被迫分手的考驗。尤甚,租房、工作、愛情對北漂而言,看似追求成功人生的座標,卻也是難以言語的無奈,離開北京回家,對北漂來說是不甘心的最終選項。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