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國造終於露出一線曙光,對於台灣而言,如能擁有一支強大的水下部隊將有助於海軍反潛作戰、反登陸作戰之執行。
美國國務院正式在7日公告我國潛艦國造之行銷核准證(marketing license),消息一出令人為之振奮,這代表台灣長期以來爭取的潛艦國造案露出一線曙光,不可諱言潛艦向來是海軍最為薄弱的一環,加上海軍現役潛艦服役年齡已達汰換標準,採購/國造新一代的潛艦已是刻不容緩,美方在此時給予我國一張入場卷,未來海軍如能順利建造潛艦,2025年將有第一艘國造潛艦服役。
潛艦,向來是一款高精密的武器裝備,無論是平實的海上封鎖,或是戰時的反登陸作戰,從過去的實戰經驗表示,受侵略國如擁有潛艦將能突破敵軍封鎖,為國家生存爭取一絲生機。誠然海軍過去30多年以來對於建構水下戰力相當努力,但礙於兩岸情勢加上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海軍始終無法擁有一隻完整的水下部隊,為增加反潛作戰實力,近20多年來在建軍備戰上,幾乎所有的水面艦裝備皆以反潛優先,不難看出為彌補水下戰力之不足,海軍先以水面/空中反潛作戰為主。
然而,不可否認的潛艦國造所費不貲,依據國防部目前的規劃,建造8艘國造潛艦的花費預計超過4000億新台幣,如以國防投資的角度來說的確相當高昂,以單純的成本效益來論確實給國軍相當大的建軍成本壓力,這些都是潛艦國造的代價。但對於國家安全來說,平時台灣有將近9成以上的海上運輸皆是從南海一路延伸到台灣海峽周遭;戰時大陸早有能力透過海軍各種力量所台灣的海上兵力,為確保海上補給線的安全,以潛艦最為航道的守護者實屬必要。
讀者也許會問,台灣早有國造戰機的紀錄,為何國造潛艦遲遲沒有一個具體成果?主要原因在於建造潛艦的裝備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紅區裝備、黃區裝備、綠區裝備。對我國來說後面兩項裝備的製造相對來說較為容易,最困難的部分在紅區裝備的設計、製造,該階段也包括潛艦最重要的設備如聲納、推進系統、潛望鏡等敏感系統,此次美方願意在銷核准證給予我國方便,代表台灣未來在潛艦國造案上可以更為容易取得先進裝備與技術,當然本文不否認仍有其整合上的難度,但對於自行摸索的國軍而言,未來國造潛艦的政策上能獲得更多外援。
海軍能獲得一支下部隊固然重要,但本文也極力建議海軍應擴充/增強水下救援能力,對台灣而言假如潛艦發生意外,以海軍現有的能力無法應付,必須仰賴外國支援才有機會達成水下救援任務。因此,未來擁有一支水下部隊當然助長我方實力,其餘的水下支援艦種也需一併到位,才能建構一隻完整的潛艦部隊,利於偵巡、作戰與救援。
作者 / 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