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策冒險,中策主動而穩健,下策等於被動把勝敗交給別人,不是抓在自己手中。是否涉及利益不清的獨董糾紛,或是違法到中國兼職,不論真相如何,在面臨挑戰的時候如何應變,也許是考慮一個人是否適任台大校長,更重要的指標。
中國歷史常見「上中下三策」的記載,有要事時老闆咨詢謀士意見,謀士提出上中下三策,交給老闆定奪。以耳熟能詳的三國人物劉備為例子,劉備在赤壁之戰結束後,受劉璋之邀率軍入蜀,協助劉璋對抗張魯。後來雙方關係生變,劉備必需決定如何應對。
謀士龐統給了劉備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先下手為強,趁其不備消滅劉璋。中策是找機會,先除去劉璋陣營中,反劉備派的楊懷、高沛,削弱反劉備勢力再行打算。下策是主動撤退到白帝,劉備的荊州交界根據地。
龐統盡到謀士職責,他同時提出高報酬,也高風險的上策,穩扎穩打的中策,還有直接退出這盤棋局的下策,讓老闆決定。劉備最後選擇中策,結局也很成功,站在劉備的角度看,這樣抉擇相當合理,直攻劉璋除了高風險,還有不知多大的負面政治影響,下策更是想都別想,否則入蜀不是白作功德?
上中下三策,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也不見得一定是上策最冒險,中策最穩健,下策最吃虧,還要看對情勢的掌握變化而定。對一旁觀棋者更重要的是,藉由觀察上中下三策的思考,選擇,決策過程,藉機判斷決策者的作風與格局。
名號管爺的管中閔當選台大校長後,至今幾個月仍無法上任。對於管中閔一案的爭議細節,本文不打算深入探討,只試圖以上中下三策,分析管中閔在這場危機中,可能的應對方案與發展,或許還能借此推敲,管爺適合不適合台大校長大位。
不論抱持什麼立場,都很難認定管中閔現在的處境是好的發展。危機爆發之初,事態擴大以前假如能直接滅火,或是脫離戰場,就是上策。不論管爺過往事跡如何,都已經無法改變,假如自認清白,直接如柯文哲選台北市長時面對金錢質疑一樣,主動拿出堅不可摧的證據反擊,那是上策。
或是管爺心裡有鬼,知道池子待太久,不可能講清,直接脫離戰場也是上策。擺出一副遭到綠色恐怖,被政治迫害的姿態,博取同情,趁機凝聚自己的陰德值,接著大張旗鼓前進中國,引起台灣人才流失的恐懼感,如此一來,能給另一方留相罵本,自己坐收實利與陰德值,也不錯。
上策顯然相當冒進,成功高報酬,卻也有失敗的高風險。相對穩健的中策是主動跳下來打肉搏戰,放下有名的管爺身段,直接參與戰鬥面對反對者。選擇中策,你一拳我一腳,場面一定相當難看,最後也不見得一定能打贏,但至少能掌握主動權。
下策,恐怕就是管爺幾個月來選擇的策略。面對眾多挑戰者,外面各方勢力戰翻天了,管爺本人卻不太理睬:「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 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下策不是政治鬥爭,或法律上是否清白的問題,下策的短板在於讓出了主動權。沒錯,即使管爺不出面,仍有一堆強出頭的護衛隊戰的你死我活,管爺是沒必要自己淌混水,最後也有機會迎來勝利。但根本不知道,外頭支持者會是一級玩家或豬隊友,或是想趁機犧牲管爺,換自己得利的陰險小人。
上策冒險,中策主動而穩健,下策等於被動把勝敗交給別人,不是抓在自己手中。是否涉及利益不清的獨董糾紛,或是違法到中國兼職,不論真相如何,在面臨挑戰的時候如何應變,也許是考慮一個人是否適任台大校長,更重要的指標。
作者 / 費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