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士的造假風暴到底牽連多廣,仍有待調查。然而至今陳博士對外界的回應,已經足以教育大眾,什麼叫作非常錯誤的示範。
論文造假又一樁。研究癌症的陳慶士博士,任職於美國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時,主導的一系列論文由於造假而被撤銷,8 篇論文發表的年份介於 2006 到 2014 年,不論造假的數量,或是時間長度,都相當可觀。科學媒體 Science 也專文《Cancer researcher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esigns following multiple misconduct findings(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癌症研究者,被發現多起造假之後辭職)》(連結)報導此事。
世界上造假研究何其多,台灣也不稀奇,這次台灣為什麼該特別在意?因為 2014 年起,中央研究院的生物化學研究所(中研院生化所)聘請陳博士擔任所長,直到 2017 年陳博士辭職為止。暫時可以慶幸的是,目前被撤銷的 8 篇論文,都是陳博士在美國時期的作品,與台灣沒有直接相關。但是值得擔憂的是,任何大牌學者的研究,不但具有延續性,也有廣泛的影響;近幾年來陳博士在台灣位高權重,參與多項計畫,與相當多人合作,而如今能夠肯定在此之前 8 年,他至少有 8 篇論文涉及偽造。
陳博士的造假風暴到底牽連多廣,仍有待調查。然而至今陳博士對外界的回應,已經足以教育大眾,什麼叫作非常錯誤的示範。
自由時報新聞〈論文爆造假 陳慶士今向中研院請辭 稱研究人員美化數據〉(連結):
「中研院學術倫理諮詢委員會發言人孫以瀚今天接受本報訪問表示,陳慶士今天向中研院請辭特聘研究員一職,也坦承8篇論文有問題,孫以瀚轉述陳慶士的說法指,應是研究室人員美化數據,陳負有督導不週之責。」
自由時報轉載:〈被爆論文造假 陳慶士公開信道歉「管理疏失」〉(連結),陳博士自己的說法是:
「關於本人在Ohio State university任職期間,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遭指控造假一事,經查證發現確有『數據結果未按規定逐日紀錄』以致事後不利舉證,卻不察有誤,對此錯誤本人深感抱歉,本人願為自身督導不周負起全部相關責任。」
這些說法極為不負責任,相當不要顏面。就是這種充滿惡意的態度,滋養了學術界造假的土壤。
為什麼?這種態度充滿惡意?陳博士確定被撤銷的論文,發表年份介於 2006 到 2014 年,長達 8 年,數目多達 8 篇,就算他本人不是有意涉及其中,搞到自己主導的研究團隊長期屢屢造假,絕對不是一句督導不周可以打發。自己領導的團隊長期造假,領導人指責手下「美化數據」,自己只是「管理疏失」,翻譯成一般通用語,就是標準的「不沾鍋」。
陳博士涉及造假的時候,不是學生,也不是小學者,而是手上握有相當資源的實驗室主持人、計畫領導者。我們都是外人,不知道陳博士怎麼治理團隊,但是作為領導人,不需要親自動手造假,甚至完全不用有意,實驗室領導人只要在博士後研究員、學生、助理報告時,向實驗結果不合己意的手下明示、暗示一番,然後把「東西做不出來」的手下砍掉幾隻,以後的狀況就是,為了生存的手下,再漂亮的數據,都能源源不絕地生出來。
癌症研究是十分競爭的領域,如此大牌的學者不可能不知道上述常識,過往許多造假事件,都是由此而生。這種不沾鍋老闆,壓榨手下做出好東西時享受名聲,藉此攫取更多資源,手下犯錯就是「美化數據」,自己只是「督導不周」,當學術界其他人都是天真的白癡嗎?
各位研究人員,要是碰到這種老闆,快逃啊!
延伸閱讀: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報告,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挖掘(連結)
作者 / 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