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台灣社會過度在乎「人情義理」,也在乎自己會不會被他人貼上標籤,性騷擾、性侵害的案件就在這些社會價值觀下被壓了下來,人們不敢戳破上司或長輩的不當舉止,也不敢出面指控或抵抗,就怕自己蒙上了批評上位者或是性侵受害人的標籤,因此默默忍受的情況非常的多。
「#MeToo」(或譯為「我也是」)的風潮,源自好萊屋知名製作人Harvey Weinstein被控長期性騷擾甚至性侵女性的事件,受到Weinstein事件的鼓勵,西方各領域開始有女性或男性鼓起勇氣,挺身說出自己的遭遇,揭穿那些隱身在高社經地位者背後的醜態。#MeToo運動藉由赤裸裸的真人事件,使全世界都看到,原來社會各領域中都充滿著利用權勢性侵害或性騷擾的事件,而且這些事件更多是發生在那些世界知名的人物身上,這些高社經地位的人物以往都被保護的很好,有著很好的形象,並且都曾經在自身的專業領域有著傲人成就。
#MeToo鼓舞了世界上不分性別的所有性犯罪受害人,也讓社會再次重視性犯罪的普遍存在,以及權勢地位、身份乃至性別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公平差異。#MeToo運動從西方一路傳播到日韓,近日,南韓聲勢極旺的政治人物因為被其秘書指控性侵而黯然步下政治界,從呼聲極高的下屆總統候選人變成了社會批判的對象,南韓更有許多演藝人員也都在#MeToo運動中被指控利用權勢進行性犯罪。#MeToo鼓舞了南韓的性侵受害人挺身而出,不再因為社會異樣的眼光而隱忍加害者的惡行,也讓人看到,亞洲的高競爭社會下許多不平等待遇、權勢壓迫的樣貌。
除了日韓已經逐漸開始了#MeToo運動,中國則是從高等教育機關的性騷擾議題開始。近日一位中國博士畢業生在微博上說出自己12年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就學時,曾被該校一位教授性騷擾,並宣稱這一事件持續困擾著她,該則微博受到網友的大量關注,隨後這位被指控性騷擾的教授已經受到該大學予以停職處分。但儘管這位博士畢業生看似成功的舉發了加害者,並且成為#MeToo運動的中國典範,但許多分析都指出了,在中國要成功發起#MeToo是多麽的困難,包括中國在法令以及各機關乃至社會對性騷擾、性侵害的制度設計與意識不足,司法制度的高門檻更讓許多受害女性的權益無法獲得伸張。
根據2016年非政府組織廣州性別教育中心的調查訪問,在將近7000名中國大學生中,75%的受訪女性表示曾受到性騷擾,但由於權力不對等的現象極為嚴重,導致了受騷擾者有超過一半選擇沉默、不作舉報,更有其中六成的受訪者指出「報告了也沒用」。此外,中國社會還存在著將性騷擾視為女性自甘同意換取前途的「潛規則」,而中國嚴格的言論審查更讓許多人根本無法發聲。事實上,由於女權主義牽涉了團體聯合與政治批判,中國政府依然試圖審查甚至壓制女權團體的運作….這一切都指向了中國#MeToo運動發展所可能面對的阻礙,但在台灣呢?
台灣的#MeToo運動基本上還沒有任何重量級人物出面響應,儘管我們有言論發聲的自由,有免於政府言論審查的自由,但為什麼當中國女性試圖藉著#MeToo運動自我揭露時,台灣卻保持著冷漠?台灣的性騷擾乃至性侵害立法已久,每年都有大量的性騷擾通報,但是更多的卻是受害者自我隱忍的犯罪黑數,理由除了司法制度曠日費時外,性侵害受害人根本不敢說出口才是最大的問題!
事實上,由於台灣社會過度在乎「人情義理」,也在乎自己會不會被他人貼上標籤,性騷擾、性侵害的案件就在這些社會價值觀下被壓了下來,人們不敢戳破上司或長輩的不當舉止,也不敢出面指控或抵抗,就怕自己蒙上了批評上位者或是性侵受害人的標籤,因此默默忍受的情況非常的多。台灣社會這些訴諸隱忍的價值觀,讓許多性侵受害人苦不堪言、自我孤立,這絕非社會之福,社會有必要意識到性侵害與性騷擾受害者所受的委屈,並且更為積極正面的鼓勵他們出面自我揭露,讓存在於台灣社會各角落的性犯罪受到追訴,由此,我們才可能建立一個無論性別地位都能漸趨平等相待的正常社會。
作者 / 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