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政策的制定沒有不好,只是需要更細緻的思考政策影響的多個層面,思考面對以塑膠產業為生的勞工該如何轉型,思考那些塑膠產業能不能用其他方式達到更大的效益,而不是一昧的打壓人民的生存空間。
環保署於近日公開宣示:「將於2030年全面禁用包含購物用提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也提出施政時程。而最具爭議的是禁止餐飲業提供塑膠吸管的政策,訂定時程為:2025年如需要吸管必須自費,至2030年全面禁用吸管,消息一出,馬上引發網友正反兩面的討論聲浪。
推行環保政策,對人民來說是一件麻煩的事情,但對地球的環境永續而言是件好事,值得去做。而該怎麼做,則是此篇文章會聚焦探討之處,也就是去剖析政策訂立時政府的思考邏輯。
當政府正式宣布:未來會限制提供塑膠吸管政策時,大家會認為我們可以拯救海龜,或是改善環境等。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完全禁止了塑膠吸管產業的改良與創新。換言之:政府不打算與塑膠產業溝通或協調,來進行產品的改良,讓塑膠吸管改成可以回收的,或者改為低汙染、低破壞的方式製造,來維持我們的良好環境,而是打算讓你整個塑膠吸管產業都無法再進行製造。
政府可以先和塑膠產業進行溝通,看我們對於塑膠產業的改革可以從何開始著手,並非就直接打斷塑膠產業的工作者們,讓他們連輔導轉型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政策,不就像是政府利用他們的權威,打壓著人民而已嗎?
臺灣的資源回收政策做得相當好,目前是全球環保標竿的前三大國家之一。華爾街日報曾有相關報導,將台灣稱為「垃圾處理天才」。而據統計,這十年來登記立案的回收公司,也從一百家快速成長到兩千家。可以看出,臺灣回收產業的興盛。可以看出臺灣人做資源回收的行動力,跟其他國家相比是做得相當不錯的。
而於此,也許政府並不是馬上就丟出沒有配套的政策,而是能去思考,能否於這幾年間,去讓塑膠產業轉型,讓塑膠吸管的製造材質能夠回收再利用。像是從上述資料也可以看出臺灣資源回收的政策,也許可以搭配結合塑膠吸管的特殊材質回收再利用也說不定。又或者政府可事先規劃塑膠產業之勞工的相關輔導轉型措施,不然只會讓民眾認為,政府只是不停追求「環保」之名而已,而沒有打算真正落實環保政策。
環保政策的制定沒有不好,只是需要更細緻的思考政策影響的多個層面,思考面對以塑膠產業為生的勞工該如何轉型,思考那些塑膠產業能不能用其他方式達到更大的效益,而不是一昧的打壓人民的生存空間。否則政府也只是行環保之名,做打壓弱勢之實而已。
作者 /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