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部分政客其實沒有必要為了中國民主化命題這頂大帽子,把台灣的民主和未來鎖在當中,而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
對岸央視春晚節目萬眾矚目,偏偏國內媒體僅報導周杰倫五度登上春晚,晚會上則化身魔術師表演「告白氣球」一曲,演唱完還變成泰迪熊娃娃,消失在舞台上,新聞台形容這是一個精彩程度頗讓人驚艷。不過,春晚還有一個由台灣知名藝人方芳、張晨光、狄志杰共同演出的小品節目「回家」,統戰意味濃厚不在話下,嘲諷台灣老百姓不思進取是井底之蛙,仍偏好以舊思維看待中國經濟發展,難怪被當成呆胞!
這個小品統戰意味嚴重與否可一窺知名作家管仁健一文,必然可以引發讀者不同的評價。春晚的小品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方芳和張晨光這種實力派演員能爭取到演出,甚至演出到惟妙惟肖,也屬不易。然而,筆者擔心的是國內新聞台僅關注周杰倫華麗的演出,而忽略「回家」這個統戰意味的小品及台灣民眾的觀感,威權時代台灣三台對大陸新聞報憂不報喜,民主時代台灣新聞台對中國新聞報喜不報憂,是否變成一種國內新聞台系統性的忽略或選擇?這種態勢確實令人焦慮,焦慮到筆者也期待視網膜的眼球中央電視台,也能回敬一個小品。
看完了央視春晚小品,倒是讓筆者聯想到一本書,由任教麻省理工學院的Daron Acemoglu教授和任教哈佛大學的James A. Robinson教授曾經合著:「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該書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決定國家發展的主因並非是地理因素,而是如何組織社會來生產並分配資源的制度過程,決定一個國家是否繁榮昌盛,制度方為決定國家社會走向興衰的主因。順著書中的脈絡,梳理出「廣納型制度」和「壓榨型制度」,前者意指政府在經濟上致力維護財產權,鼓勵資源往新科技和新領域上投資,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透過多元和制衡成為一個良性循環;後者則是國家社會資源被少數政經菁英把持,政治上是寡頭政治並壓制創造式破壞,在經濟上成為一種掠奪式的惡性循環。
台灣好不容易在民主鞏固過程走向廣納型制度,如何避免又被吸納進壓榨型制度?無論這種吸納是自己導致抑或外力所造成。看過對岸「求是」雜誌對民主的評論,幾乎是拍案叫絕的形容:西式民主並不像西方描繪的那般光鮮,當代西式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已異化為金錢政治和民粹主義政治。中國經過60多年的努力探索與實踐,在民主政治建設的多個方面都取得決定性進展。因此,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並非印度,而是中國。事實上,類似這種鬼打牆的言論,在對岸的網路長城內屢見不鮮,北京當局試圖強壓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給台灣民眾,其實也是造成台灣國家認同歧異的外生因素之一。
至於中國為什麼不走向民主化的道路?抑或中國走向民主化道路後兩岸統合的態勢及民情能夠趨同嗎?筆者認為可能是中國人自己的價值判斷的結果,認為西方民主的理念、價值、利益及制度,恰恰都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或國情不太符合,即中國人未來的政治道路,應該由中國人的主觀意志來決定,而非政治學家歸納偏好的各種客觀條件來影響。
換言之,誰敢保證中國各項政治改革會促發民主?中國經濟成長必然引發中展階級支持民主?業已民主化的台灣何故要緬懷中華帝國權威?國內部分政客其實沒有必要為了中國民主化命題這頂大帽子,把台灣的民主和未來鎖在當中,而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
作者 / 林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