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導,台灣許多觀光景點正面臨嚴重的衰退,許多人簡單地將原因歸咎為中國限縮觀光客政策,但以筆者親身經歷而言,必須指出過度依賴中客,其實就是「包著糖衣的毒藥」,只想靠中客過活的觀念絕對不可取,唯有從根本改善,台灣的旅遊業才有救。馬政府力推親中媚中的諸多政策,就是造成今日旅遊業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過度依賴中客,便使得非市場經濟的中國可以借由操縱遊客,來箝制台灣政治,這種以商逼政的手段各國政府皆心知肚明,無怪乎許多中資收購案皆遭到阻擋,台灣的觀光業產值不低,若繼續依賴中國,等於是把經濟命脈交給中國,這樣怎麼行?別忘了世界之大,不應該眼中只有中國。
由於自然環境多樣,人文、歷史資源豐富,台灣其實先天的旅遊體質相當良好,也數度獲得國外旅遊媒體推薦。但為何會淪落至今天的慘況呢?可以大致整理出以下幾點:第一,同質性太高:一窩蜂是臺灣人一個不好的習性,某種食物好吃、有名,各大夜市或景點就跟著引進,結果變成各處都是類似的食物,如果到處都吃得到,誰還會大老遠跑去?各大觀光區應該發展自己的特色,盡量避免重複才是。第二,節節高升的花費。由於中國人的消費力不低,許多旅遊業者看準這點,將所賣的食物或者景點的服務漲到一個相當高的價位,賺錢天經地義,但有必要刻意「貴」別人嗎?就算是政治立場不一樣的中國客,商家秉持誠信的價值不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則嗎?一旦中國政府故意限縮中客,這些依靠中客過活的業者不就倒楣了?因此,若能將景點的物價回歸正常,不僅不會被中國政府綁架,更不會因為高價位而讓台灣人卻步。此外,像是對景點的包裝行銷、整體規劃以及交通運輸等等,都是有待改進的部分。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儘速從旅遊的核心改善,台灣旅遊業仍大有可為:以觀光而非營利的角度出發,讓每個觀光區找出自己的特色,依照當地人文自然環境等,去發展與眾不同的賣點、停止拉高售價的行為,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價位規範等等都是重點。另外,從國際行銷到整體觀光區都有完整規劃的國外觀光模式,也是十分值得參考的。
我們都知道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若僅僅以中客為營利主力,勢必得承受像是中客不來了、中國政府刻意以商逼政等等惡劣手段所造成的損失。因此應該分散風險,廣納世界各地的遊客,且維持中道合理的價位、找到自身的特色並將之發揮等,這樣才能讓旅遊業欣欣向榮,找回屬於台灣的,旅行的意義。
作者 / 向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