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是一部耐看的電影,細膩刻劃上世紀末台北人(尤其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面貌,不愧為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該片蘊藏的時代意義以及傳遞的訊息十分豐富,
可惜少有影評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因此值得進一步探討。
楊德昌導演(1947-2007)始終未被影迷遺忘。《一一》是2000年的作品,讓他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享譽國際影壇,卻因為電影版權與發行問題,直到去(2017)年才在台灣院線上映,並於近期在公視播放。台灣影迷終於有機會一睹他的這部最後代表作,再度引發不少討論。該片蘊藏的時代意義以及傳遞的訊息十分豐富,可惜少有影評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因此值得進一步探討。
其一,《一一》描寫一個台北中產階級家庭的故事,讓人驚覺台北人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覺在近廿年間竟有如此大的變化,包括片中出現的閉路電視、底片相機、Call機等,都是如今越來越少見,甚至早已消失的物件。看著這些物件被操作的方式,都將成為未來人們研究上世紀末台北人物質文化史的線索。
其二,導演處理角色情感變化的方式相當含蓄而細緻;譬如男主角NJ(吳念真飾)的初戀情人用「台語」跟他對話,但是轉頭跟老同學講話立刻切換為「國語」;在國台語轉換之間,巧妙表現出雙方的親疏關係;又如NJ的女兒,大部分時間都穿著樸素的高中制服,唯有交男友的短暫日子,為了約會換上漂亮衣服,但分手後馬上又換回高中制服,象徵女孩心情的微妙變化。
其三,片中許多細節看似無關劇情主軸的發展,但組合在一起,卻相當完整呈現了一個上世紀末的台北人世界,包括政治的(NJ公司尋求黑金政治人物協助)、經濟的(NJ公司欲仿冒電腦遊戲)、社會的(NJ家樓下發生的高中生情殺案,成為電視新聞焦點)、宗教的(NJ妻子短期上山修行)等。現在回頭來看,這些都是反映當時台灣社會特色的現象,令不少人勾起對那個時代的記憶。
就像《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樣,楊德昌導演在電影裡埋藏大量訊息,仔細觀察片中看似無意義或不重要的細節,便能發現導演的用心。《一一》是一部耐看的電影,細膩刻劃上世紀末台北人(尤其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面貌,不愧為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作者 / 路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