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工作,應建立於行有餘力的情況下,在有限的資源下,願意運用無限的關懷來協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讓助人工作者經濟拮据,試圖以「功德」來讓助人者果腹。
社福工作者的低薪、過勞問題始終都有一群堅守崗位的實務工作者與專家學者為此爭論不休,在台灣社會福利政策逐漸受到國人重視,並開始有社會大眾針對社福政策是否為選舉語言的階段,社會福利政策的執行端-社福工作者,依然水深火熱的站在各自的崗位上,為社福政策的執行、弱勢族群貢獻心力。
自2017年末賴清德院長針對長照照服員的「功德說」之後,社福從業人員再面臨勞基法修正後,恐怕得面臨「遇特殊情形輪休時間可改為8小時」的窘境,使得從業人員與相關科系學生在勞基法議題上,發起了社工社福人反對勞動基準法修惡的連署。
身為社福相關科系學生,看著政府高官與法令對於社福從業人員的勞動現場非但沒有正視、慰問與檢討之意,甚至意圖將過去社福界不合理、違法的情事透過修法後的新法令,加以合法化,我們只能說,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在近期,社工界頗負盛名的粉絲團飽螺的社工甘苦便條紙所做的匿名薪資調查回應單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匿名填表的情況下,回捐、實領薪資與方案/公益彩券回饋金給付的人員薪資不一致的情形仍普遍存在,即便沒有回捐、薪資與政府等相關機構補助的薪資金額一致,工時過長、無調薪機制、工作內容不合理等現象,也是社福實務工作者共同的哀愁。
匿名薪資調查被關鍵評論網引用,刊登了一篇《近千筆社福人員薪資表曝光:「救得了案主,卻救不了自己」的現實?》[連結]的文章後,飽螺的社工甘苦便條紙粉絲團經營團隊發布聲明強調,匿名調查非嚴謹的研究問卷,亦非要填表者批評、毀謗機構,而是希望能夠提供新人與轉職者一個參考依據,並追求更合乎勞基法的勞動環境。
在調查表單中,筆者看到最令人啞口無言的,莫非有30個左右的填表資料中,「實領薪資」低於25k,甚至有9位從業人員的匿名調查單上的實領薪資,是領著最低薪資22k(甚至有3個資料顯示低於20k)。
儘管無意批評、毀謗,但從薪資調查表單的填表狀況來看,筆者心底一直有一個疑惑:當社福機構與政府有關單位在未有單位來做匿名薪資調查前,尚能解釋一切都是指虛烏有、惡意中傷。那麼既然有單位做了匿名的薪資調查,並有一定的調查基數後,是不是應該正視、檢討了呢?
當社福政策的執行人員普遍領著低薪、惡劣的勞動環境,而政府仍大放厥詞的用政治口水來展現照顧基層民眾的決心,不停地丟出社福政策的大餅來博取認同,筆者不知道光是畫餅,沒有餘力來聘請製餅的師傅,這樣的大餅如何實踐。
對於社會工作者而言,我們一路所接受的相關訓練告訴我們,社會工作是一門追求社會正義、替弱勢發聲、協助案主增權與助人自助的專業。但當我們接受完專業訓練,投入實務現場後才赫然發現,從業人員自己亦是需要被增權、助人自助、被發聲的個案時,這絕對不是一個號稱要照顧弱勢、致力於推動社福政策的政府所該給社福從業人員的勞動環境。另一方面,當我們受到的訓練告訴我們追求社會正義,自身的勞動環境卻不停的受到壓榨時,我們或許應該反思:是什麼原因,讓一個追求社會正義的專業人員,不追求自己的專業了?
另一方面,助人工作,應建立於行有餘力的情況下,在有限的資源下,願意運用無限的關懷來協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讓助人工作者經濟拮据,試圖以「功德」來讓助人者果腹。因為功德無法填飽肚子,將助人工作者的經濟擱在一旁的結果,只會讓社福產業的人才荒繼續蔓延。
作者 / Mr.DH